还记得几年前的国庆长假吗?

那时的农家乐几乎是都市家庭的必选项。

朋友圈和小红书里的照片,清一色是这样的画面:孩子在菜地里追鸡赶鸭,大人在院子里烤玉米、炖柴火鸡,一桌子冒着热气的农家小炒,再配上几壶散装啤酒,构成了最接地气的田园慢生活。

那时候,去农家乐是一种潮流,有人甚至调侃:“如果假期没去一趟农家乐,就像春节没吃饺子一样,缺了点年味。”

倒闭近9万家!曾经排队爆满的“农家乐”,被谁杀死了?

然而,热闹只是暂时的。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与农家乐相关的企业注销数量接近9万家。

换句话说,几乎每天都有几十家农家乐悄然关门,很多曾经红极一时的网红院子,如今杂草丛生,招牌斑驳,剩下的只有门口一块写着“农家饭”的破木牌。

曾经是乡村旅游的顶流,如今却成了关店潮的代名词。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01

农家乐的走红并不意外。

在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都市人长期生活在高楼大厦和快节奏的工作中,心理上天然有一种返乡的渴望。

农家乐提供了一种稀缺的逃离感:在这里,可以摘菜、捉鱼、烧柴火饭,哪怕只呆一天,也能暂时忘掉城市的喧嚣。

早期的农家乐很简单。

一个小院子,几张木桌子,一口柴火锅,再加上几道所谓的农家菜,就足以让人心满意足。那时候的农家乐是真正的农家经济:没有复杂的装修,也没有套路化的营销,靠的就是自然氛围和一份质朴。

倒闭近9万家!曾经排队爆满的“农家乐”,被谁杀死了?

而随着综艺节目、短视频平台的放大,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想象被一次次“种草”。小红书笔记里,“逃离城市去农家乐”的标题动辄上万点赞;抖音里的短视频,把“抓鸡、摘果子、篝火晚会”包装成一场场童话般的乡村之旅。

消费者想要田园梦,经营者看到了真金白银。于是,农家乐像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02

表面上,农家乐倒闭是因为客人少了,但深究下去,你会发现,他们关门毫不意外。

首先,失去了新鲜感。

不少人感叹,去过一家农家乐,几乎就等于去过所有农家乐。

菜单永远是那几样:柴火鸡、笨鸡炖蘑菇、炒野菜、玉米饼;

项目也是复制粘贴:采摘、钓鱼、卡拉OK,再摆上一个简易的网红秋千;

就连装修都大同小异:假山流水、仿古凉亭、红灯笼挂满院子。

倒闭近9万家!曾经排队爆满的“农家乐”,被谁杀死了?

最初让人觉得新鲜的乡野味道,慢慢变成了流水线生产的快餐化田园,消费者难免审美疲劳。

其次,价格越来越不接地气。

去农家乐,原本大家期待的是便宜实惠,可如今的账单常常让人傻眼。

节假日动辄人均三五百元,两桌菜吃掉三千元的案例在社交媒体屡见不鲜。

倒闭近9万家!曾经排队爆满的“农家乐”,被谁杀死了?

有人直言:“明明在农村,价格却比市区五星级酒店还离谱。”更让人反感的是,不少商家还玩起了阴阳菜单:菜单上写80元的菜,结账时硬是变成130元,还附加一笔餐位费或柴火费。

在信息极度透明的互联网时代,这种小心思几乎等于自毁口碑。

03

更糟糕的是,贵并没有带来好体验。

不少农家乐的后厨条件简陋,厨师不是专业出身,所谓的天然食材味道却和街边小馆子差不多,甚至更差。

有人吐槽:“比酒店贵,味道却不如大排档。”媒体也多次报道:有的农家乐餐具消毒不达标,食材储存随意,甚至还有过期原料被端上桌。

所谓的地道农家味,在现实中常常变成糊弄一顿算一顿。

而在吃之外,服务问题更是让人崩溃。

有人说,饭菜不好吃还能忍一忍,但糟糕的服务态度简直让人当场劝退。

“老板黑着脸赶人走”“点菜爱理不理”“厕所脏得没法用”……这些吐槽在大众点评、小红书上比比皆是。农家乐本应主打“人情味”,结果硬生生被做成了消费陷阱。

倒闭近9万家!曾经排队爆满的“农家乐”,被谁杀死了?

在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下,一则差评就可能让一家店迅速“凉凉”。

最后,新的竞争对手也在不断抢走流量。

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摘菜、钓鱼”这种老掉牙的玩法,他们更愿意为精品民宿、露营、房车营地、乡村文创园买单。

这些新业态不仅在设计上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也能提供更沉浸式的体验。

相比之下,传统农家乐显得廉价、陈旧,很难再成为朋友圈里的打卡热门。

04

在这场淘汰赛里,不少地方成了缩影。

在重庆,一个山村入口处曾竖着本村有12家农家乐的大牌子,如今只剩下一家仍在营业,其余全部关门。

在山西太原晋源区赤桥村,鼎盛时期有21家农家乐,如今只剩9家撑着。经营者坦言:“竞争太激烈,大家都一个套路,顾客没了。”

但也有少数幸存者选择了升级:有的引入夜经济,搞篝火晚会、露天电影;有的做亲子研学,让孩子们体验农耕课堂;还有的走文创路线,把农产品做成伴手礼,延长消费链条。

这些尝试说明,农家乐并非没有机会,只是大多数人缺乏耐心和创新。

归根到底,农家乐的困境,不在模式,而在人。

倒闭近9万家!曾经排队爆满的“农家乐”,被谁杀死了?

在爆红的那几年,很多经营者抱着捞一票就走的心态,想着快钱,而不是长远生意,结果就是:能省的省,能坑的坑,把短期利润放在第一位,最终把口碑做崩了。

更严重的是,整个行业缺乏统一的价格和服务标准,谁都能挂个牌子开店,谁都能喊“无公害蔬菜”,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好的农家乐被拖累,差的农家乐反而让整个行业背了锅。

再加上多数经营者是农户出身,缺乏餐饮、旅游、营销的专业知识,不会做线上宣传,也不会做精细化运营。短视频时代,谁能抓住流量,谁就有机会;不会的人,只能等死。

倒闭近9万家的数据,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整个行业的脸上,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未必是坏事。

倒闭近9万家!曾经排队爆满的“农家乐”,被谁杀死了?

淘汰掉的,是跟风者和投机者,留下来的,才有机会去探索农家乐的真正价值。

也许下一次,当我们再谈起农家乐,它不再是“宰客、倒闭”的代名词,而会是一种真正可持续的乡村生活方式。

那时候,笑声,才会真正回到农家乐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头条深一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