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犹他州大学城的一声枪响,终结了一位美国知名政治活动家的生命。查理·柯克的遇刺身亡,不仅震惊全美,还引发了其国内各派之间的激烈冲突,更有部分群体动用“人肉搜索”“开盒(公开个人信息)”等作为攻击手段。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这绝非一次孤立的刑事案件,而更像一场酝酿已久的政治风暴的具象化。它非但不会成为让国家冷静反思的契机,反而将沦为新的政治燃料,将美国加速推向内斗和动荡的深渊。

美国内斗再次升级意味着什么

(二)

查理·柯克本人的政治生涯,可谓理解这场悲剧的一面棱镜。

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家或学者,而是社交媒体时代“政治网红”的顶尖操盘手。他精准地捕捉并利用美国部分民众,特别是年轻群体中的不安全感、身份焦虑和对建制派的愤怒,通过极具煽动性的言辞、高度简化的叙事和对政治对手的攻击,将自己打造成右翼阵营的偶像。在他的话语体系中,政治辩论被彻底简化为“爱国者”与“叛国者”的对决,政策分歧被渲染成文明存续的生死之战。

这种将政治彻底娱乐化、情绪化和敌我化的模式,在为他带来巨大声望和影响力的同时,也亲手为美国的公共领域注入了毒素。

一个健康的社会,其公共舆论场本应是观念的孵化器、共识的黏合剂。然而,如今的美国舆论空间,早已退化为一个个相互隔绝、彼此敌视的“信息茧房”。

在这里,事实让位于立场,逻辑屈从于情绪,对话被叫骂取代。当一方将另一方定义为需要被“摧毁”的敌人,而不是值得去说服的同胞时,从言语上的“消灭”到物理上的消灭,其间的距离就被危险地缩短了。查理·柯克的悲剧,正是这种政治文化所造成的致命反噬——他既是这套体系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最终也成了惨烈的牺牲品。

(三)

这声枪响,非但没能警醒沉默的政治理性,反而瞬间被“武器化”,成为新一轮政治攻伐的弹药。这暴露了美国政治生态的核心症结:在高度极化的环境下,一切公共事件都失去了客观属性,而只剩下作为党派斗争的工具价值。

悲剧发生后,我们看到,在美国右翼阵营,查理·柯克被追授为“为真理献身的烈士”。他的死被描绘成左翼暴力思想逻辑延伸的必然结果,成为控诉对手“言论压迫”乃至“政治谋杀”的证据。这将极大强化右翼选民的受害者心态和危机感,其最终目的不是呼吁和解与反思,而是动员更深的仇恨,巩固“战斗”的合法性,为在未来选举中采取更激进的手段扫清障碍。

而在光谱的另一端,虽然主流声音在谴责暴力,但在其内部及更激进的侧翼,一种“自食其果”的论调也在暗流涌动,实则同样落入了以暴易暴的逻辑陷阱。

这些都在消解对政治暴力本身“无条件反对”的道义基础,使得一场本应共同谴责的极端行为,再次分裂为“谁是真正受害者”的争论。当一个国家连对“刺杀”这种恶性事件都无法形成基本共识时,其社会契约的根基已然摇摇欲坠。

美国内斗再次升级意味着什么

(四)

这场悲剧的背后,是美国政治生态系统性失灵的三重深层根源。

一是,金钱政治与社交媒体的致命共谋。 美国政治早已沦为资本的游戏。查理·柯克等政治活动组织的背后,是庞大的利益集团和超级富豪的资金支持。资本通过“政治代理人”来影响舆论、推动议程。而以算法为核心的社交媒体平台,则提供了完美的放大器。“流量至上”的商业逻辑,决定了最极端、最煽动、最具争议性的内容总是能获得最广泛的传播。资本、政治网红与技术平台三者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循环,共同将公共话语推向极端。

二是,“美式民主”制度设计的内在缺陷。 “赢者通吃”的选举制度、服务于党派利益的选区划分以及两党愈发“部落化”的对峙格局,都使得政治妥协变得异常困难,甚至被视为一种“背叛”。政治精英们的主要精力不再是寻求跨越分歧的“最大公约数”,而是不惜一切代价巩固和动员自己的“基本盘”。这种制度性的“否决政治”,使得社会矛盾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疏解,只能不断累积,最终以更具破坏性的方式爆发出来。

三是,社会经济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发酵。 数十年来,美国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拉大,产业空心化导致“铁锈带”困境,种族矛盾激化以及在全球化进程中失落群体的怨气,都为极端民粹主义的崛起提供了沃土。

美国内斗再次升级意味着什么

(五)

历史地看,政治刺杀往往是一个国家从有序走向失序的关键节点。它所带来的恐惧感,将进一步毒化政治空气,让本就稀缺的政治互信荡然无存。

可以预见,查理·柯克的死,将被用作推动更严厉压制政治异议的借口,并可能引发更多模仿性的暴力事件。一个无法保障其政治人物基本安全的国家,其制度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其标榜的“民主灯塔”形象亦已黯然失色。

撰文:阿力塔(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学院)

(流程编辑:U072)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