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德国之声昨晚突然报道了多家德媒的评论,集中谈到德中对话的难度和德国产业压力。 立场很直接:在增长偏弱的当口,稳住同中国的经贸往来,更符合德国的现实盘子。 具体到数据,2023年德国全年为负增长约0.3%,今年多数机构的预估接近零。化工、机械、汽车是德国的主力板块,BASF过去两年在本土缩减项目并裁员,同时在湛江推进一体化基地,说明订单和市场重心没有远离亚洲。对照美国把中国电车加到100%的税,德系车企多次提醒不要把门彻底关上。核心意思很明确,德国制造的生意与中国市场和配套深度绑定。 顺着车企往下看,欧盟去年启动对中国电车的反补贴调查,今年给出临时税率,区间大致在两成到三成。大众、宝马、奔驰在欧洲发声普遍克制,因为它们在中国既有销量也有工厂。对比美国的高门槛,欧洲更像是在寻找一个可承受的力度。落点是把产业链保住,不要突然拽断。 再说“降风险”。欧盟提出供应分散、关键环节备份,德国在2023年发布对华框架文件,强调减少单点依赖。企业端的动作更清楚:英飞凌在德累斯顿扩产,同时在马来西亚、奥地利布局;ASML的设备出口受限,德系中游跟着受影响。日本和荷兰也在稳主业的同时做备份。结论是,降风险要做,但不等于撤离。 人物层面能看到分歧。社民党主席拉尔斯·克林拜尔近期多次主张把同中国的沟通和合作稳住,争取把增长拉起来。与之相对的是基民盟主席弗里德里希·默茨的强硬声音,强调更严的工具和门槛。两边的不同在力度,焦点都落在产业和就业。 外事口的表态也说明路径。安娜莱娜·贝尔伯克在赴华行程中强调分歧议题,同时强调保持沟通渠道。企业端更多是“边谈边做”,把风险点逐一拆解,而不是一次性强行改变。 财务约束是摆在桌面的现实。去年秋天的宪院裁决让账本骤然收紧,很多投入需要重排,这种环境下如果再叠加对外经贸上的自我设限,内外同时收缩会让制造业承压更重。 落到工业底层的细节。德国的机床、特种化学品、工业软件在中国有深度客户网络;反过来,中国的电池、零部件、工程承包在为德系企业降成本、保交付。这是一条互相嵌合的链路,不是一句“切割”就能替代。 媒体把德中关系描述为高风险场景,但现实做法应是把节奏稳住、把重心找准。力度过猛,企业端很难适应;稳步推进,风险更可控。 顺着这个思路,稳住对话、做细降风险、避免情绪化的门槛,才可能让德国的车间和码头恢复活力。企业已经在这样操作,政界的声音需要贴近工厂的节奏。 这件事不需要口号,需要把账算清楚。市场在哪里、技术在哪里、就业在哪里,就把路铺到哪里。把路走稳,产业就不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