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冒雨在凌晨举行大阅兵,“火星-20”核导弹压轴登场,配合上雨中阅兵的肃杀之气,向全世界展示朝鲜打造的战略威慑能力!
值此朝鲜劳动党成立80周年(10月10日)之际,朝鲜在10日深夜平壤时间11点45分(北京时间晚上10点45分)开始在平壤举行阅兵。
也就是阅兵式的主体贯穿了10日深夜与11日凌晨,而且半岛北方和中国北方一样,覆盖在绵绵细雨之下,是一场冒雨举行的阅兵式。
回顾以往,朝鲜在劳动党成立70周年(2015年)阅兵式于当天下午3时举行,而75周年(2020年)则在当天凌晨0时举行。
此后,从2021年至2023年的六次阅兵活动,均在纪念日的晚间或午夜进行,习惯逐渐成为传统。
朝鲜认为,夜间阅兵视觉冲击更强,灯光、方阵、装备结合礼炮与民众欢呼,更具感染力。而此次雨中阅兵,也在原有的氛围基础上额外增添了一股肃杀之气。
在本次阅兵中,朝鲜集中展示了现代化武器体系。展示了近年来加速构建多层次精确打击体系的成果。
在弹道导弹领域,朝鲜已形成梯次分明的打击体系。除洲际导弹以外,高超音速导弹、巡飞弹与远程火箭炮密集亮相。
2023年底首次试射、最新亮相的“火星-20”洲际弹道导弹被视为其战略威慑的“王牌”,使用世界上最长的11轴超重型特种运载发射一体车。
作为压轴登场的战略重器,“火星-20”导弹直径约2.7米,长度超过27米。采用固体燃料推进技术,射程据信超过15000公里,足以覆盖美国本土全境,并具备搭载分导式多弹头或高超音速弹头的潜力。
与此同时,中远程层面的“火星-16乙”导弹则专注于突破区域反导系统,采用两级液体燃料,但弹头为高超音速滑翔器。
可在末段实施高速机动变轨,显著提升突防能力。射程估计3000–5500公里,可覆盖关岛及亚太美军基地。
而在战术层面,“火星-11乙”固体燃料短程弹道导弹及其高超音速改进型“火星-11戊”频繁试射,射程覆盖500至1000公里。
直指韩国、日本及驻亚太美军基地,被朝方称为“无法被现有反导系统拦截”的精确打击利器。
另外,朝鲜多次试射的“超大型多管火箭炮”,口径达600毫米,射程可达400公里,携带子母弹或钻地弹头。
可实施饱和打击。用于打击敌纵深集结地、机场、港口等面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朝鲜近年来还大力发展巡航导弹能力。自2021年首次公开远程巡航导弹以来,已具备1500公里左右的低空突防打击能力。
2023年后多次试射,强调“长时间低空飞行”“绕飞规避雷达”,具备一定突防能力。
巡航导弹可从陆基发射车或舰载平台,如朝鲜新造2艘的崔贤级驱逐舰上发射,进一步丰富了对固定高价值目标的打击手段。
综合来看,朝鲜武器发展正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全面拥抱高超音速技术,火星-11戊、火星-16乙均整合高超技术,以突破美韩日联合反导体系;
二是加速导弹固体燃料化,提升反应速度与生存能力;
三是构建“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巡飞弹+远程火箭炮”的多层次精确打击网络,实现从战术到战略、从常规到核威慑的全域覆盖。
近年来,朝鲜还持续推动陆战武器装备现代化,密集试射并部署一系列新型导弹、火炮与智能弹药,展现出其“不对称威慑”战略的清晰轮廓。
朝鲜对非传统智能弹药的投入同样引人注目。自2023年起,多型巡飞弹在阅兵和演习中高频亮相。包括管式发射、折叠翼设计,部分外形类似伊朗“沙赫德”系列。
巡飞弹兼具无人机与导弹特征,可在目标区域上空“巡飞”待命,发现目标后俯冲自爆,又称“自杀式无人机”。
这些可长时间在目标区域上空盘旋、发现目标后俯冲自爆的武器,被定位为低成本、高效益的精确打击手段,专门用于摧毁敌方指挥所、雷达站和机场跑道等关键节点。
朝鲜本轮阅兵的一大亮点,就是展示最新改进型主战坦克,特征包括激光告警与主动防护系统,具有在无人机时代生存抗衡的能力。在炮兵与远程火力方面,朝鲜亦同步升级。
2018年首次亮相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虽技术相对传统,但配备自动装弹机,旨在提升炮兵火力密度与机动性,抗衡韩国K9“雷霆”自行火炮。
更值得关注的是朝鲜最新亮相的“模块化火箭炮”系统,采用可快速更换的发射箱设计,兼容300毫米至600毫米多种口径火箭弹,部分型号具备卫星制导能力,圆概率误差小于10米。
从洲际弹道导弹到自杀式无人机,从高超音速滑翔器到模块化远程火箭炮,平壤正系统性构建覆盖近、中、远程,融合常规与核打击能力的立体化火力网。
这一系列动向不仅重塑半岛安全格局,也对东北亚乃至全球战略稳定构成深远影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