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成立百年之际,回顾往事,故宫文物南迁,无疑是故宫博物院的一段峥嵘岁月。

近日,故宫博物院在神武门专门举办“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而相隔四千里之外,故宫文物南迁地点之一的贵州安顺旧州古镇展出了“中华同光——故宫南迁文物‘安顺驻留地’特展”,以一个片断呈现了故宫文物南迁与贵州的关系。据悉,抗日战争时期,为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免遭战火,一万三千多箱故宫文物从北京南迁,历经二十余载颠沛流离,行程万里,创造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奇迹。

四千里回望故宫文物南迁

故宫文物南迁图

四千里回望故宫文物南迁

1933年第三批文物集中在太和门广场等待出发

时值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北京与贵州等地相继推出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以不同视角重温这段峥嵘岁月。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在贵州表示,文物南迁的历史不仅仅是一段往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在那个艰难岁月里,先辈们用生命守护的不仅是文物,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故宫:百年回望,南迁历程全景展现

“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近日在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对公众开放。故宫博物院将所藏珍贵档案文献、图片影像和文物藏品,融合数字媒体技术,多层次展现抗战时期故宫南迁文物辗转迁徙、存藏、展览的艰辛历程。

四千里回望故宫文物南迁

“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现场 故宫博物院 图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南迁北归 国宝永存”、“古物重光 文脉赓续”和“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第一单元通过档案文献、历史影像与南迁文物实物,呈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故宫文物颠沛流离、辗转迁徙的历史全貌。第二单元通过展览海报、报刊专辑、展品图录等文献,结合铜器、瓷器、玉器、书画等文物,展现抗战时期故宫博物院提选珍贵文物赴英国伦敦、苏联莫斯科、列宁格勒参展的历程,以及在重庆、贵阳、成都等地举办的答谢展览。

四千里回望故宫文物南迁

“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中展出的封条

第三单元通过南迁文物、留平文物和人物雕塑,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和两岸故宫藏品不可分割的关联性。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展览中,一件北宋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托格外引人注目。

四千里回望故宫文物南迁

1950年第一批北返文物:北宋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托(摄影:许柏成)

这件精美瓷器是1950年第一批北返的文物,其釉色斑斓、造型典雅,见证了那段烽火岁月的始末。

展览还特别设置了《“功侔鲁壁”人物群雕》,塑造了故宫文物南迁过程中的代表性人物,向那些为守护中华文化根脉付出艰辛努力的社会各界仁人志士致敬。

贵州安顺:驻留记忆,两岸情缘一线牵

在贵州安顺旧州古镇,近日开放的“中华同光——故宫南迁文物‘安顺驻留地’特展”作为多彩贵州·第十八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的专题展之一,聚焦于抗战时期故宫文物与安顺的特殊缘分。

1939年,80箱1022件故宫珍品为避战火秘密转移至贵州安顺的华严洞,并在此秘藏了近六年之久。

这段历史成为安顺独特文化记忆的一部分。特展展出了台湾地区著名摄影家庄灵及台湾新锐摄影师的50件书法绘画与摄影纪录影像,以及约15件故宫复制展品。

“15件故宫高仿藏品、50组书画摄影作品,我们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文化现场。”特展策展人、台湾地区摄影博物馆文化学会理事长洪世聪接受采访当地媒体时表示。十年前他曾到访安顺,被这里的屯堡文化深深吸引。“十年后再访,这里更整洁有序,但文化底蕴依旧深厚。我们希望通过影像创作,推动两岸在文化、观光、学术等领域的深度交流。”

四千里回望故宫文物南迁

“中华同光——故宫南迁文物‘安顺驻留地’特展”现场 西秀融媒

展览中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册、梁楷的《泼墨仙人》等书画复制品,以及明永乐年间的青花龙纹天球瓶、清乾隆八年磁胎洋彩青地金花鱼游春水瓶等瓷器复制品。作为台湾地区摄影博物馆文化学会荣誉理事长,庄灵正是故宫文物南迁亲历者与守护人庄严先生的后人。

“我出生于贵州,6岁前基本生活在安顺,后又一路辗转到台湾。”庄灵在展览开幕式上说,“这些珍贵的文物复制品通过特展这个机会能够呈现给大家,让更多人看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庄灵向贵州捐赠了珍贵影像文献,通过他的镜头,完成了一场跨越两代人、连接两岸的深情对话。

四千里回望故宫文物南迁

故宫博物院驻安顺办事处部分同仁合影,刘峨士(左一)、庄严(左五)、申若侠(右一)、黄异(右三) 澎湃新闻 资料

据悉,故宫文物南迁始于1933年2月7日,首批文物自北平启程。至1933年5月23日,共五批、一万三千四百二十七箱又六十四包文物先后运抵上海。1936年8月,南京朝天宫文物保存库落成,存沪文物全部迁往南京。

然而,仅仅半年后,“七七卢沟桥事变”、“八一三淞沪会战”接踵而至,南迁文物不得不再度西迁。

文物西迁分南、中、北三路,最终分散保存在四川巴县、乐山、峨眉三县的数个地点。

其中,南路文物历经四次迁徙:最初迁至长沙,后因湖南危急二迁贵阳;贵阳常遭敌机轰炸,三迁安顺华岩洞,在此留藏六年;1944年秋,桂林、柳州相继失守,不得已四迁到四川巴县飞仙岩。

北路文物于1938年春由陕西汉中,经“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剑阁段运往四川成都。

参与此役的牛德明先生回忆:“明月峡等处凿山为栈道,左逼山崖,右临深谷,百步九折,其险峻惊心动魄。”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在安顺特展上表示:“屯堡文化与故宫文化虽然形态各异,但精神内核相通。屯堡人六百年来‘石为居室,衣冠不改’,守护着明代的文化记忆;故宫人八十多年前辗转万里,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种对文明的坚守与传承,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本文部分资料据故宫博物院与西秀融媒)

澎湃新闻记者 李梅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