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2个儿媳都是独生女,过年都要回娘家过,她和老伴这样做
8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筒子楼那年的腊月二十九,楼道里飘着煤球炉的烟味,谁家炖肉的香气一拐弯就能把人勾住。
志国媳妇春花拎着一网兜冻梨进门,脸冻得通红,话却烫:“妈,今年我想回我妈那儿过年。
”话音没落,志军媳妇秀兰也从厨房探出头,手里还攥着刚择的韭菜,声音低却坚定:“我也想回去。
”
空气一下子像被按了暂停键。
老两口的房间不到十平米,一张八仙桌占去大半,墙上挂的日历还停在“1984”那页。
婆婆手里的抹布在半空悬了两秒,才轻轻落回盆里。
她没急着答,先往炉子里添了块蜂窝煤,火苗“噗”地窜起来,映得她眼角的皱纹像被熨过。
搁过去,这要求简直大逆不道。
街坊邻居谁不知道“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除夕不守着婆家灶王爷,明儿就得被嚼舌根。
可春花和秀兰不是旧时候的小媳妇,她们是纺织厂和街道服务站的双职工,月月把工资交到婆婆手里,连买雪花膏都省。
更重要的是,她们是独生女——爹妈就这一个孩子,过年冷锅冷灶,谁忍心?
婆婆半夜跟老伴嘀咕:“咱俩年轻时,回趟娘家得先请示婆婆,再请示族长,现在倒好,俩孩子一句话就把天捅个窟窿。
”老伴翻个身,床板吱呀一声:“窟窿补得上,人心凉了可难焐热。
”
第二天一早,婆婆把俩儿子叫到跟前,没提“规矩”,只问:“你俩媳妇一年到头在咱家忙,三十晚上让她们回去陪亲爹妈,咱老两口去亲家拜年,行不行?
”志国愣了愣,志军先咧嘴笑:“我丈母娘早想跟您喝两盅。
”
于是就有了后来街坊津津乐道的“奇景”:年三十下午,婆婆提着自家灌的腊肠、老伴写的“福”字,领着两个儿子,先奔春花家。
春花妈把锅包肉炸得金黄,筷子一戳滋啦冒油,嘴里念叨:“亲家母,你这一来,我闺女在婆家没白熬。
”初一下午,再转战秀兰家,秀兰爸把珍藏的汾酒开了封,喝得满脸通红:“以后咱两家就是一家,轮着过年,热闹!
”
最微妙的是孩子们。
春花家的小子头回见姥姥给压岁钱用红纸包着五块,秀兰家的闺女发现爷爷把花生糖塞了满满一兜。
他们不懂什么传统现代,只知道原来“过年”可以有两套碗筷、两挂鞭炮、两份疼爱。
婆婆后来跟老姐妹聊天,说:“我年轻时觉得媳妇回娘家是抢我儿子,现在才明白,人家闺女也是爹娘的心头肉。
咱让一步,不是低头,是把路走宽了。
”老姐妹撇嘴:“你就不怕惯坏了?
”婆婆笑:“惯不坏,人心是秤,你给她几两,她还你半斤。
”
再后来,筒子楼拆了,蜂窝煤换成天然气,腊肠改成超市买的真空包装。
可春花和秀兰每年腊月还是雷打不动地问一句:“妈,今年咱们先去谁家?
”婆婆照旧先添炉子,火苗窜起来,像当年一样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