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东战场,皇太极一直头痛。不过这次,他打算吸取教训,知道宁远有袁崇焕挡道,感觉没有信心。所以,这次准备绕道走。
这时有一个这个汉人叫高鸿中,他建议不走辽西走廊,大军绕过宁远,取道内蒙,从内蒙穿过去,可以直接攻打北京。 皇太极很高兴,立马找蒙古人做向导。结果,确实能绕过去。于是兵分两路攻打遵化。 袁崇焕一下子慌了,肯定急啊! 本来明军严阵以待,等着皇太极,兵强马壮到轻敌,结果听说他突然绕过去了,直接内蒙那边过去了。所以赶快派赵率教去支援遵化,但最终,赵率教兵败自杀了。 遵化失守之后,后金的部队就从喜峰口把长城给砸了,毁了长城,冲进中原。
可以说,从这个位置,我们看看地图也知道,这就已经到了北京城下了。大家合计,本来是让袁崇焕在东北挡着,结果人家绕过你直扑北京了。 京师大惊,赶快紧急启用了孙承宗御敌。 袁崇焕这边,当然是吓得魂飞魄散,赶快派满贵先行出发,日夜兼程驰援北京。接着袁崇焕带着祖大寿、何可纲这帮大部队随后赶到。 但袁崇焕大部队到了之后,北京城门不开,不让进,让他扎营在沙河门外。
为啥不让进?其实有道理的。这个时候的京师,犹如惊弓之鸟,皇太极怎么过来的,你袁崇焕一点不知道吗? 现在你带着多部队到城外了,你来叫门,我能让你进吗?这是哪里?天子所在地呀,你到底是来干什么的都不知道,谁能确定你是来勤王还是造反? 袁崇焕没有办法,只能驻扎在城外待命。根据袁崇焕当时的判断,后金部队远道而来,粮草不济,根本无法待在中原多长时间。 所以说,只要坚守不出就可以,不用主动去打。从历史的经验看,这些野蛮人就是为了抢东西,抢完东西,不长时间就该走了。 所以,袁崇焕之所以坚守不出,一方面是从这个前提上判断,从战略上来说,袁崇焕掌兵辽东,虽然说有前面宁远大捷,但他一直是主张议和。 包括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上位的时,他还是派人去吊唁、祝贺。所以说他一直是议和派,包括他承诺的五年平定辽东,议和也是他希望的方式。 或许,袁崇焕本质还是一个文人,书生气,或是自负,认为自己是个战略家,“不战而屈人之兵”。 因为这个原因,他在辽东的时候,也不怎么跟中央打报告,自己没事就跟后金各种谈条件。虽然说没谈成,但是这种事情,朝中大臣一直是不认可的,觉得这是一种耻辱。
加上崇祯这个人,本来就是这个心眼小,容易这个猜忌,你坚守不出,然后你就跟敌人眉来眼去,自作主张的议和,这合适吗? 所以,崇祯也认为袁崇焕和后金有问题。特别是这一次,皇太极奇袭北京城,在崇祯看来,你袁崇焕岂止是失职啊,是不是跟后金勾结好了,你是不是后金的先头部队呀。 你这样带着大军跑过来,山海关不要了?后金的大部队是不是马上就跟来呀!这是引狼入室啊!一时之间谣言四起。 好了,在这样一个舆论环境下,又被后金抓住机会了。当时,后金这个大谋士范文成立刻给皇太极献了一个反间计。 这个反间计吧,现在看起来就是非常简单粗暴,可以说相当直白。 实际上跟”蒋干盗书“的过程是一模一样。先是在德胜门,突然就有人捡到两封信。这信的内容,就是皇太极写给袁崇焕的。 这不是搞笑吗?大马路上就能捡到信?还是这种这么机密的信,偏偏就给捡到了? 据说,捡到信之后啊,还不是一个地方,一封在德胜门,一封在永定门,一共捡到两封。听说得到信之后,崇祯就派了两个太监说:“你们去看看怎么回事?” 结果,俩太监一出门就被抓了。后金的汉人谋士,就是前面说的那个高洪中。说是看押,其实就是接待他们,因为都是汉人,大家唠的就特别欢快,一边喝着酒,高高兴兴的喝到半道,有人来报告,说:“高大人,有点事,你出来一下。” 结果的话,那俩太监在屋里边把外面的话,听得清清楚楚的。说是皇太极和袁崇焕已经商量好了,我们这个后金部队,先退兵五里,打消皇帝的这个顾虑。两个太监听的真真切切,吓得面如土色,趁着夜色,居然跑回了北京城,向这个崇祯汇报。 第二天后金部队,果然退军五里。 崇祯这个人,本来就猜忌心重,听了消息还将信将疑,一听后金部队真退了,大怒啊!恍然大悟啊!
好你个袁崇焕啊,怪不得按兵命不动?怪不得要杀毛文龙啊!这是还要这个跟皇太极俩人一块造反啊?
立刻下诏,调袁崇焕进城,进城的时候也不开城门,就弄个大篮子吊下去,再拽上来。
人一上来,立刻关大牢。当时就有人还算清醒,觉得事情部队,就说:“陛下,说现兵临城下,这事你得慎重啊!”
崇祯呢,振振有词:“啥叫慎重,慎重这俩字儿就是因循守旧,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慎重什么慎重?”
实际上这个反间计真是漏洞百出?大明的朝廷里,但凡有点脑子,有点逻辑,都不会上套。所以,崇祯这个人,就是活该。
第一个就是,高大人,带几个人就能随便去谈大事吗?如果皇太极和袁崇焕真有事的话,就这么随随便底下就议论?
第二,如此机密的事儿,讨论的声音大到就让两个太监都能听到。
还有两个被俘虏的太监,听到倒也罢了对吧,居然的话能跑回到京城。
有的时候在某种状态下,很容易被一个很粗浅的计谋牵着鼻子走了。
当然,这事情真的是这样吗?你说是就是了?
其实,后来清朝修《明史》写到这段的时候,把这个反间计的过程,直接公之于众,这个时候才真相大白了。
袁崇焕被抓了,变成孙承宗替袁崇焕防守山海关。这个时候,皇太极就很担心,完了,孙承宗去了的话,把山海关一掐死,我怎么回去?后路被人掐死了。
所以说,皇太极就暂时退回了。而且,后金看到北京城墙那么高,没有点红衣大炮的话,恐怕也确实不太行啊。这次回去,就开造红衣大炮了。
所以,看整个局面的发展,是不是跟袁崇焕当时的判断一摸一样。袁崇焕认为,后金在后路不稳固的情况下,是待不了太长时间的。况且北京城的防御这么坚固,何必呢?
但是,情况并没有变的更好,按说,皇太极撤退了!就是验证了这个袁崇焕的一个预先判断啊,这不挺好吗,其实不是。反而更加增加了袁崇焕有罪的口实。
崇祯想的简单,我就说你们俩本来是串通一气吧对吧?现在我提前把你给抓了。皇太极一看事情败露,孤立无援,被迫退走。
最后呢,就给袁崇焕定了两条罪状,一个是擅杀毛文龙,一个是擅自和皇太极议和。
还好没说他投降皇太极,只是擅自议和。
最终,判袁崇焕凌迟处死。
由于这个舆论工作做得很好,整个北京城都知道了,结果呢,万众痛恨。
痛恨袁崇焕。
袁崇焕死的时候,凌迟处死,一刀一刀割呀,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在刑场抢他的肉。甚至有人抢到后去卖。
历史上,有过几个比较大的冤案,袁崇焕,于谦啊,包括岳飞。于谦呢,8年之后就平反了。岳飞,也是20年之后平反了,都是本朝平反了。
唯有袁崇焕是152年后,还是大清朝的乾隆给平反。
当然,袁崇焕这个人,也确确实实有的瑕疵?第一是过于理想主义,夸大海口,说要5年平辽,结果呢,你5年平辽还没到3年,皇太极就打家门口来了,你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
再一个就是擅杀大将,其实他杀了毛文龙以后呢,不单单是亲者痛仇者快,后边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低估了毛文龙在东江以及皮岛的威望,袁崇焕以为东江局势换个人也一样,可惜的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毛文龙死后,没有人能够团结剩下的军队,皮岛的活下来的很多人甚至投降了后金,造成后面的抗金局势急转直下,这是袁崇焕始料不及的。
但要说大节,袁崇焕最后确实是回师打算保卫北京,跟皇太极也是一直浴血奋战,确实是来勤王的。
但这些,在崇祯个人看来,这都不是事儿,杀就杀了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