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2020 年 1 月的武汉,冬天的冷意里还裹着一股让人心里发慌的紧张劲儿。   街上的行人一天比一天少,药店门口早早排起长队,口罩很快就卖断了货,医院里发烧的病人挤得满满当当,大家都搞不清楚这突然冒出来的怪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就在这时,73 岁的李兰娟院士带着团队赶来,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知名的传染病专家,一落地就扎进了抗疫最前线。   李兰娟院士1947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靠着助学金一路读到了高中毕业。   然而当时正赶上特殊时期,没法正经上学。   可她想学医的念头一直没断,尤其对老祖宗传下的中医着了迷。   那时候找本中医书难如登天,她常跑遍邻里、村里老中医家打听,借来的旧书、手抄方子都当宝贝。   白天要跟着生产队干活,晚上就点着灯逐页啃书,遇到不懂的药名、药方,就用铅笔做记号记在小本上,碰到懂行的人就追着问,直到弄明白。   靠着这股钻劲,她慢慢摸清了中医的门道,成了村里的赤脚医生。   有人头疼脑热、拉肚子,找她开的小方子往往管用,大家都觉得这姑娘实在有能耐。   后来国家恢复高考,考大学的机会来了,李兰娟抓紧复习,凭着自学的底子顺利考上医学院。   进了学校,她没丢中医,反而琢磨怎么把中医和现代医学结合。   别人觉得两者不搭,她却认定 “能治病才是正经事”。   她上课认真学内科、传染病这些现代医学知识,下课就翻出旧中医书对比,比如学治疗肝炎时,就琢磨能不能用中医疏肝理气的方子配合西药,让病人好得更快。   就这么边学边钻研,她在传染病领域越走越稳,最后成了工程院院士,成了行业里的顶梁柱。   2020 年 1 月,武汉疫情刚露头,情况不明朗,李兰娟院士在电视上看到消息,立刻申请去一线。   1 月 18 号她带团队坐高铁到武汉,下了车没歇脚,第二天一早就去金银潭医院、武汉肺科医院这些重点医院。   穿起白大褂就往病房冲,仔细查病人情况,跟当地医生问细节,捧着病历本翻到深夜,记症状、查结果,琢磨病毒传播规律。   每天跑好几家医院,忙到下午一两点才扒几口饭,晚上还得开会研究治疗方案,琢磨怎么压下病毒扩散的势头。   在武汉跑了几天,李兰娟院士摸清了关键,这个病毒传得太快,不赶紧控住,迟早扩散到全国。   她果断建议 “封城”,把病毒圈在当地。   这建议冒险极了,封城关系着无数人回家过年、生计营生,物资保障也得跟上,稍有差池就会出乱子。   可她知道,暂时的不方便总比全国遭难强。   后来她的这个建议被采纳,1 月 23 号凌晨,武汉宣布封城,这是新中国首次对大城市采取这么严的管控。   封城后,李兰娟院士更忙了。   每天早起吃完早饭就往医院赶,穿防护服时一层口罩、一层衣、一层手套,裹得严严实实,行动不便还不透气,没一会儿就浑身出汗。   73 岁的她照样天天进病房,走到病床边轻声问 “今天烧退了没”,碰到情绪差的病人就安慰 “别担心,我们陪着你”。   有次她在病房待了三小时,出来时脸上全是防护服勒的红印,手腕也被松紧带勒出印子,年轻人劝她歇会儿,她只说 “还有病人没看”。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晚上开会到半夜,累了就靠在会议室椅子上眯会儿,第二天依旧准时到医院,心里总惦记着病人和疫情。   治病时,李兰娟院士没忘了中医。   她找团队里的中医一起研究,比如病人发烧不退、西药效果差,就按体质开清热解毒的中药汤剂,不少人喝了体温就降了;病人咳嗽得睡不着,就用中医推拿按穴位,或开止咳化痰的中药缓解症状。   后来国家卫健委也推荐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案,不少病人靠这个慢慢康复出院。   她常跟身边医生说 “中医是宝贝,跟现代医学结合能帮更多人”。   后来全国医护往武汉支援,物资不断运进来,疫情慢慢平稳。   李兰娟院士离开武汉时,不少人说她是 “女中豪杰”、“抗疫英雄”,可她只说“我就是个医生,治病救人是本分,能帮忙就该上”。   现在疫情过去好几年,生活早回归正轨,可大家没忘 2020 年的冬天,没忘李院士和无数医护、志愿者在危险时站出来的样子。   她的故事也让更多人明白:啥时候学习都不晚,她年轻时没学上,自学也能成专家;遇事得有担当,不能怕难;咱们的中医好好用,真能派上大用场。   提起李兰娟院士,大家总会想起她穿防护服在病房忙碌的身影,想起她提封城建议时的果断, 这些画面,成了难忘的记忆,也让人记着医生这份职业的伟大。   来源:澎湃新闻-李兰娟:从赤脚医生到一国院士,出身贫寒的她靠知识改变命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