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菲律宾参议院以15票赞成、3票反对、2票弃权的投票结果通过了一项决议,敦促国际刑事法院基于人道主义考虑批准对菲律宾前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实施软禁。   菲律宾参议院这纸决议刚一公布,不少人以为是人道主义的胜利,可对比国际刑事法院(ICC)近期的另一桩案子才发现,这背后藏着的根本不是法理正义,而是国际司法的双重标准和菲律宾政坛的算计。   80岁的杜特尔特2025年3月从中国香港返回菲律宾后,就被直接送往海牙接受ICC审讯,理由是他任内的禁毒行动涉嫌反人类罪。   如今大半年过去,参议院突然抛出医疗报告,说他体重掉了20公斤,认知能力衰退到听不懂指控,要求转为软禁。   有意思的是,ICC对这件事的态度还算“温和”,10月3日的听证会已经松口说可以考虑探视。   但看看另一个案例就知道这态度多微妙。2024年11月,ICC给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发了逮捕令,指控他在巴以冲突中犯有战争罪,可直到现在,内塔尼亚胡照样在以色列正常履职,别说被拘留,连出国访问都没受影响。   原因很简单,以色列和美国都退出了《罗马规约》,ICC没有强制执法权,只能干看着。   杜特尔特的处境却完全不同。菲律宾2019年就退出了ICC,按说ICC对他根本没有管辖权,可菲律宾政府偏偏选择配合,硬是把人送了过去。   这种“主动配合”的背后,全是马科斯政府的小算盘。2022年小马科斯能当选总统,靠的就是杜特尔特家族在中南部的势力支持,可上台后双方很快因为权力分配闹掰。   马科斯想集中权力推进自己的基建计划,杜特尔特家族控制的23个地方政府却处处掣肘,甚至联合抵制中央拨款。   把杜特尔特交给ICC,成了马科斯削弱对手的捷径。可他们没算到,杜特尔特在民间的根基比想象中牢固。   2025年5月的中期选举里,还在拘留所的杜特尔特居然以绝对优势赢了达沃市市长,他的儿子塞巴斯蒂安也当上了副市长。   达沃市的民调显示,67%的人还认可杜特尔特的治理,10月5日那场万人集会,连退役的军方将领都公开站台,喊出“司法绑架”的口号。   马科斯政府的支持率跌到31%,这才是参议院突然转向的关键。TANGERE民调中心的数据显示,73%的民众都支持给杜特尔特办软禁,议员们自然要跟着民意走。   那3张反对票全来自马科斯家族的地盘棉兰老岛,剩下的人不管以前是哪一派,都选择了赞成,这种变脸速度把菲律宾政治的实用主义暴露得明明白白。   更值得琢磨的是ICC的立场。对内塔尼亚胡,明明有逮捕令却执行不了,面对美国和以色列的反对连句硬话都没有。   对杜特尔特,却能在菲律宾已经退出规约的情况下推进审判,背后无非是因为菲律宾没有美国那样的硬实力,好拿捏。   网友对此看得很清楚,有人说ICC根本不是什么正义殿堂,就是看菜下碟的政治工具,谁弱就捏谁。   杜特尔特的团队也抓住了这一点,健康问题成了最好的突破口。他们拿出的医疗报告、引用的《日内瓦公约》条款,看着是走法律程序,实际上是打舆论战。   毕竟杜特尔特任内虽然争议大,但在治理治安和打击毒品上确实有成效。   2025年二季度缉毒逮捕量降了41%,达沃市贫民窟的家庭得每月多花2000比索雇保安,这笔钱对普通人家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民生上的落差,让不少人开始怀念以前的治安环境,自然对杜特尔特多了份同情。   马科斯政府本想靠打“杜特尔特牌”转移矛盾,却把自己绕了进去。   他们搞的经济改革没见成效,2025年一季度有近三成家庭面临饥饿,为了粉饰数据还把贫困线往下调,引得舆论一片骂声。   外资因为ICC调查不敢进来,马尼拉港已经损失了28亿美元的投资,这些烂摊子没解决,反而在政治斗争里越陷越深。   参议院的决议通过后,最尴尬的其实是ICC。批准软禁,等于承认自己受菲律宾国内政治左右,以后更没人信它的公正性。   不批准,又会得罪菲律宾民众,甚至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抗议。这种两难局面,都是它自己的双重标准造成的。   杜特尔特能不能真的被软禁还不好说,但这场闹剧已经把国际司法的虚伪和菲律宾政治的混乱摆到了台面上。   所谓的人道主义考量,不过是各方势力博弈的遮羞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