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时,看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假如明朝熬到工业革命,华夏民族会怎么样? 说实话,这是一个很伤感且诙谐的话题。 历史不能假设,历史也不会给明朝那样的机会。纵使网友在评论区做了一百种推测,但对明朝和历史而言毫无意义。 关于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是:要是明朝赶上工业革命的话,二十四史大概率不会出现《清史》了。 言归正传,我们假设明朝的国祚可以延长数十年,哪怕坚持到了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也不会进行所谓的工业革命,原因有两点: 一是商人的定位是“韭菜” 表面上来看,华夏封建史终结于清朝。 实际上,封建社会早在明朝就已经魂飞魄散了。(希望明粉不要喷我) 明朝是封建制达到全盛的时期,很多人说清朝的封建专制的顶点,实则不然。 清朝毕竟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游牧民族的原始部落军事联盟制。它的专制只是体现在对待八旗贵族以外的民族罢了。 明朝则不同,皇权与相权,或者说皇权与文官集团的斗争从没停止过。结果是占有绝对优势的皇权压倒了相权,老朱家的地位从此不可撼动。
从明朝立国初期,太祖朱元璋立下祖训,所有本家朱姓成员皆不得外出工作,全部由朝廷养着。 很多人想不明白,朱元璋雷厉风行推动反腐,腐败依然屡禁不止,国库依然连年亏空。于是乎,把问题归咎于朱元璋对手底的人管得太狠了,出现物极必反的怪象。 实则非也。 导致明朝国库亏空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全部来自官僚集团的腐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朝廷养皇家贵族的费用过高所致。 朝廷常年入不敷出,那些官员又不能向皇帝建议裁剪皇室成员,那样的话岂不是离间皇室血亲。 但是皇帝太需要钱了,手底下的人想到一个好办法,把单子开到商人头上:抄商人的家。 这一幕曾被改编进《大明王朝1566》,我们也不妨拿这部历史小说粗略地分析一下。
内阁大臣一封密信送到浙江巡抚那里,浙江丝绸大王沈一石倒了霉了。 沈一石是南方巨贾!大名鼎鼎的浙江丝绸商会会长,几乎垄断了江浙一带的丝绸行当,丝绸品远销海外。 沈一石也不是等闲之辈,买卖做得那么大,朝廷中自然有自己的耳目。听说此事后,沈会长吓坏了,拿出三成的家产送给浙江巡抚,花钱消灾。 沈一石不能坐以待毙,他做了两手准备。 一是能够花钱买平安,朝廷放过自己,生活微笑着继续,自然是最好的结果。 二是派侄子沈翊坤通过东南沿海守将邹沂隆的关系,准备与倭寇里应外合,这是做最坏的打算。 很可惜,朝廷没有放过沈一石的意思,沈一石索性反了。造反的代价是惨痛的,结局也是相当悲惨。
从这段改编的历史故事能够看出来,指望封建贵族自上而下地革命是不行的。 哪怕工业革命的东风吹进大明王朝,依然不会萌芽发展。在封建社会眼中,商人只不过是生长旺盛的韭菜罢了。 矛盾的是,商人是酝酿工业革命的首要因素,对商人的认知观念没有改变,寄希望于官僚贵族是更不可能的。 从这一点来说,明朝的沃土更不适合工业革命的生长。 清朝洋务运动可以视为封建社会的首次工业革命,那都是封建贵族自上而下推动的,有朝权的支持尚不能成功,何况那些有钱没身份的商人呢。 所以,若是明朝有幸碰上了工业革命,极有可能会比清朝更加守旧抵触,甚至更加落后于清朝与西方的差距,进而让明朝的灭亡更加迅速。
二是封建社会的重心在农业 中国古代的思想是“农耕文明”思想,说得具象一点叫“小农思想”,套用俗话说叫“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种种说法,纷纷指向一个问题: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心在农业,很少思考过如何用先进的设备来代替人力物力,因为我们从来都不缺人(相比较而言)。 在这点上,它与工业革命是相悖的。工业革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自由开放的市场,二是通过扩大生产资料来拉动生产,三是对技术的认可。 在中学历史课本上,曾对欧洲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总结出四点:新航路开辟、圈地运动、技术成熟、无限的市场。 新航路开辟相当于海外贸易,这点明朝是具备的,郑和下西洋是最好的佐证。 圈地运动也差不多,只不过是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化。 市场就更不用提了,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封建王朝,光内需就足够抵得上十个新航路开辟的大陆。
最根本的问题是“技术成熟”与否。
在满朝文武都在做道德文章的明朝,四书五经、八股取士的科举才是人上人的上升渠道。
读书、科举、升官、发财、纳妾……这是明朝代表的封建社会有钱人的终极追求。
于科学技术而言,明朝跟清朝一副德性。
哪怕是工业革命主动找上门,它们的第一反应是一致的。“什么奇技淫巧,能当饭吃,能满足道德文章的精神愉悦吗”。
工业革命的发生并不在乎哪个王朝,即便是开放的唐朝也是如此。
直到近代,华夏民族被西方列强分割成半殖民地。慢慢地,催生出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实业家。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
没被挑战过的文明,是不会在文明与文明的对抗中,反思和学习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