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最近中美经贸圈有动静了——瑞典斯德哥尔摩刚结束新一轮谈判,美国高级别代表团就坐着专机直奔北京,特朗普更是放话“有信心和中国达成非常公平的协议”。

这轮会谈有啥收获?美方为什么着急着派人来华
瑞典谈判:先“踩刹车”,再谈下一步
当地时间7月29日,中美经贸团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谈了两天。
没上新闻,但结果挺实在:双方同意把原本暂停的美方对华24%关税和中方反制措施,再延期90天。
这相当于给中美经贸关系“踩了脚刹车”,避免7月底关税新政生效后直接对撞。

为什么说这步棋关键?
自特朗普上台后,中美关税战打了好几轮,企业叫苦、市场发抖。
这次能坐下来谈拢展期,至少说明两边都不想把事做绝。
用官方的话说,这叫“维护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积极信号”。
不过这件事还没完全定,得等特朗普拍板,但能先谈成这样,已经算“边打边谈”里的进步了。

美企代表团抵京:企业比政府更着急
瑞典谈判刚结束,美国就派了个“豪华代表团”来北京。
领头的是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董事会,成员包括波音这些大企业的高管。很急原因
答案很简单:企业怕被关税“误伤”。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市场,波音的飞机、芯片企业的芯片,好多都指着中国卖。

现在中美关税战打得起劲,企业担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所以这帮人来了就直奔主题:跟中方外交部、商务部、工信部谈,怎么让美企在中国继续稳稳赚钱。
中方也给了明确态度:“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欢迎各国企业来共享发展机遇。”王毅外长更直接点出:“中美关系要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希望美企当好正确对华认知的翻译官。”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你们在美国多说说中国的好话,别让政府瞎折腾。
特朗普的“信心”从哪来
谈判刚结束,特朗普就放话:“中美关系相当好,会谈进展顺利,有信心达成公平协议。”这话听着挺硬气,但背后藏着两层意思:
一层是给中方递台阶。
特朗普知道,现在美国国内对关税战怨声载道,欧洲、加拿大这些盟友也在骂“对等关税”太狠。
他得先摆出合作姿态,让中方看到诚意,后面谈关税、谈市场准入才有的聊。
另一层是“敲打”其他国家。最近美国跟欧盟、日本谈关税谈得费劲,特朗普这时候说“和中国谈得顺”,相当于告诉其他国家:“你们要是不配合,我可就跟中国优先合作了。”这招叫“借力打力”,典型的特朗普风格。

中方立场:不妥协,但敞开大门
这次谈判,中方没被美方的“强硬”带偏。从瑞典到北京,中方始终咬住两点:
1. 任何协议必须尊重主权、平等互利; 2. 中国开放的政策不会变,但核心利益不让步。
比如台湾问题、科技制裁这些“红线”,中方寸步没退。用官方的话说:“该斗争的斗争,该合作的合作。”
这态度既硬气又实在——既不让美方觉得好欺负,又给合作留了窗口。

以后:关税容易谈,脱钩难防
虽然这轮谈判踩了刹车,但中美经贸的坎儿还多着呢。
短期看,90天展期能缓口气,但之后咋办?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在美国内部争议大,民主党骂他“破坏盟友关系”,共和党里的贸易保护派又嫌他“对华太软”。这政策能不能长期执行,还得打问号。
长期看,中美竞争是主线。从芯片到人工智能,从5G到新能源,美国把中国当“头号对手”,想靠关税、技术封锁卡脖子。但中国早不是20年前,市场大、产业链全,美企舍不得走,盟友也未必跟得上。
就像王毅说的:“脱钩断链行不通,合作共赢才是正道。”中美经贸像两辆对向行驶的车,偶尔踩刹车能避免相撞,但要想彻底调头,还得看两边司机愿不愿意松油门。
这轮中美会谈,谈的是“缓一缓”,但没谈“停一停”。
美企急着保市场,特朗普急着稳局面,中方则稳着底线敞大门。
接下来90天,是两边继续磨合的窗口期——磨得好,经贸关系能松快些;磨不好,关税战可能换个方式接着打。

但不管怎样,合作总比对抗强,这道理中美都懂,就是看谁先迈出那一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