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00到7500年前的叙利亚北部,一群新石器时代的农民到底过着啥日子?他们会不会搬家?跟外人打交道多不多?
最近利物浦大学和杜伦大学的研究团队,靠分析古人牙齿就把这些事儿搞明白了。
我之前真没想到,牙齿这东西能当“时光胶囊”,藏着这么多史前秘密。
牙齿里的“地理标签”,怎么揪出“外来户”
研究团队找了五处遗址的71具遗骸,谢赫哈桑、穆赖拜特这些地方都在里面。
他们没看别的,就盯着遗骸牙釉质里的锶氧同位素。
这东西咋用呢?简单说,你小时候在哪长大,吃的喝的里就带着当地土壤、水源里的锶氧元素,这些元素会钻进牙釉质里,一辈子都不变。
就跟你小时候在老家办的身份证,长大了走到哪都能看出你老家在哪一样。
71具遗骸的牙釉质被研究人员拿去分析了,大部分人的同位素跟当地土壤里的对得上,说明他们基本没怎么挪窝,就在出生的地方过了一辈子。
但也有例外,11个人的同位素跟当地不一样,这就意味着他们是后来才搬到这些部落的。
有个叫萨比阿比亚德的遗址,外来的人还不少,本来想数清楚具体占多少,后来发现大概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是外来的。
知道了怎么判断是不是本地人,再看这五处遗址的情况,就能看出不少门道了。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时候,这些部落都挺小的,各自过各自的日子,外来人很少。
那会儿的人基本都在出生地附近下葬,慢慢就有了固定的部落,连怎么埋葬亲人都有了统一的规矩,对自己生活的地方也有了归属感。
本来想觉得他们就是一群“宅家”的农民,后来发现这种稳定其实为后来的发展打了基础,也挺重要的。
后来到了新石器晚期,情况就变了。
搬家的人明显多了起来,而且仔细看能发现,搬家的主要是女性。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研究里说这可能是“从夫居”,就是女性结婚后要搬到丈夫的部落去。
我之前以为史前社会都是男的出去闯荡,女的守着家,没想到那会儿反过来,女性倒是成了部落之间的“连接者”。
这些女性搬家不光是换个地方住,还可能带来别的好处。
比如她们从原来的部落带来种庄稼的新法子,或者做工具的技巧,这样不同部落之间就能互相学习。
而且人流动起来,还能避免近亲结婚,对整个群体的健康也有好处。
很显然,这种流动不是瞎折腾,而是让社会慢慢变活跃了。
死后同葬不区别,史前社会的包容度有多高
更让我意外的是这些部落的丧葬方式。
在泰勒哈卢拉遗址,研究人员发现有些房子的地板下面,埋着好几个人,里面既有本地人,也有外来者。
他们的尸体摆放得一样整齐,随葬的东西也差不多,有的甚至还一起进行了火葬。
没有谁因为是外来的,就被随便埋在一边,或者烧给随葬品。
萨比阿比亚德遗址也是这样,6个外来者里有5个是女性,她们全都跟本地人一起埋在社区的墓地里。

这说明啥?说明这些外来的女性完全融入了新部落,没被当成“外人”。
杜伦大学有个研究员说,这证明最早的定居点已经有很成熟的社会状态了。
我觉得这话没毛病,能做到不排斥外来者,还平等对待,放到现在都不是所有地方能做到的。
不光叙利亚这些遗址这样,后来查资料发现,以色列约旦河谷的新石器遗址也有类似情况。
那边的外来者也跟本地人一起埋葬,没有区别对待。
但欧洲有些同期的遗址就不一样,外来者可能会被单独埋葬。
这大概跟地理位置有关,叙利亚在“新月沃土”,是农业起源的核心地带,本来就是不同部落往来的地方,包容度自然高一些。
这项研究不光是帮我们看清一万年前的人怎么生活,还能给现在提个醒。
那会儿的人一边守着自己的部落和文化,一边又欢迎外来者,靠合作把日子过好。
现在我们谈移民融合、社会凝聚力,其实早在人类最早的定居点,就已经有过成功的例子了。
毫无疑问,牙齿里的同位素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史前社会的大门。
它让我们知道,早期农民不是一群孤立的人,他们也会流动、会交流、会包容。
这种“既扎根又开放”的状态,怕是人类能一直发展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想说,考古研究不只是挖旧东西,更是帮我们找回人类共同的过去。
从叙利亚这些遗址里看到的包容和合作,或许就是我们今天依然需要的东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