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去哪玩?农业文化遗产地了解一下。截至2023年11月,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22项,位居世界首位。从梯田到鱼塘,再到古树群,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处处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以及无数古人的智慧。趁着暑期,这些地方也成了孩子们的打卡地,他们通过实践和互动,体会到了农业文化遗产有多厉害。
同自然相“绘” 与梯田对“画”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在2010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到撒玛坝,不知梯田大。”云南红河县撒玛坝万亩梯田面积达到1.6万余亩,这里不仅有4300多级集中连片的梯田美景,还有淳朴的少数民族风情,更是“天然画室”。
盛夏的哈尼梯田,如同绿色波浪延绵不绝,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小朋友们背着画板、拿着画架子,穿梭于梯田之间,他们用画笔捕捉光影变化。
除了暑期研学绘画,在日常研学活动中,同学们还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学习如何插秧、锄草、灌溉、抓鱼等劳作过程。
云南省红河县宝华镇座落小学美术教师 李秀芳:我亲身体会到梯田的生态价值,保护梯田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更是为了维护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梯田开展研学活动,也就是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保护和传承这一世界遗产的意识。
哈尼梯田不仅是人与自然文完美结合的杰作,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当地政府借助哈尼梯田的品牌效应,在保护和传承好这一世界遗产的同时,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云南省红河县文化旅游局景区管理所工作人员 李学文:我们每年增设一定的专项保护资金用于哈尼梯田遗产区生态补偿,支持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提振文化自信与认同,让更多的人共享这份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西部学生体验“桑基鱼塘”鱼桑文化
走出梯田的天然画室,再来到浙江湖州。近日,一群来自青海海西州的学生来到了“桑基鱼塘”,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在浙江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桑基鱼塘”捕鱼现场,记者看到鱼塘里,几十名学生身穿防水衣,手拿捕鱼网具,在池塘里耐心捕捞着,体会着古老的鱼塘文化。
“桑基鱼塘系统”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浙江湖州地区一种治水兴农的生产方式,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过去,人们将积水洼地挖成鱼塘,挖出的塘泥堆成塘基,塘基上面再种桑树。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文史研究会理事 章金财:用桑叶养蚕,养了蚕以后,蚕蛹喂鱼吃,鱼长大以后可以卖,到了冬天鱼塘里挖出淤泥可以肥桑。
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民族中学学生 乌日尕:在捕鱼过程中,我了解到了桑基鱼塘的循环养殖方式,回去之后我要告诉我的父母。看看我们青海是否也能运用这个养殖方式来养鱼。
如何让学生体验桑树文化,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用桑叶等原料加工成的面粉,让学生走进厨房,通过美食来增加感性认识。在面点师的示范下,一块块印有“定胜”的桑叶糕点出炉。
学生们在食用桑叶食品的同时,鱼桑文化的悠久历史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师生们的心中。
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第四中学学生 张雅婷:带给我一种很独特的感觉,同时我也在游览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
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第三中学老师 林兆英:开拓了我们青海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深刻理解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的意识。
“桑基鱼塘系统”,被誉为“良性循环经济的典范”,是一种立体生态的循环系统。目前,湖州市围绕桑基鱼塘历史人文和鱼桑农耕,探索出一条以研学挖掘文化、促进共富、带动发展的新路径。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党委副书记 徐铁成:在坚持古法养鱼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个优化跟提升,今年以来已经接待了游客超过10万人次。
蕴藏在古树里的“农耕智慧”
每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都是一个珍贵的农业种质资源库。在河北宽城和山东夏津,小朋友们通过对传统板栗栽培和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的了解,体验到了中国的农耕智慧。
去年11月,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盛夏时节,宽城漫山遍野的板栗树,郁郁葱葱。在板栗立体种植区塌山乡,来自宽城职教中心农林专业高二的学生们,正在百年板栗树下开展农学实践活动,了解世代赓续的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是如何实现养分循环的。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站站长 商贺利:把板栗树枝粉碎之后埋在树下,用板栗树枝生产栗蘑的这种方式,也是咱们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重要环节。这种栗子树下种植栗蘑的方式,长到15到20天左右就能收获。
据了解,宽城板栗种植有3000余年历史,板栗栽植面积达80万亩,是我国北方板栗栽植的核心区。如今,人们在种植板栗的同时,还在林下种植栗蘑、谷子、蔬菜,养鸡等,发展立体种养殖。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职教中心农林专业学生 李澳: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是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既绿化了家乡,又给我们带来了持久的收入,我们年轻人为生态宽城而感到自豪。
山东的夏津县被誉为“中国椹果之乡”,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古桑树群见证了黄河流域历史发展,也记录着夏津的文化历史。如今,这里已成为暑期孩子们前来探寻农耕文明,传承绿色生态理念的自然讲习所。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西关小学带队老师 孟传哲:这次我们带孩子来到这片绿树成荫的古树群里边,目的就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我们可以更好传承黄河文化。
一首首诗歌、一个个真实的人物故事,让前来研学的孩子们懂得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如今,山东夏津县依托黄河故道6000多亩古桑树林资源,重点打造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发展农旅融合项目,增加农民收入。
(央视新闻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