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29日英国王室举办了一场豪华的世纪婚礼:新郎是英国王储查尔斯,新娘则是后来被誉为“人民的王妃”的戴安娜。这天伦敦城内所有教堂的钟声在上午9时一起敲响,服饰鲜艳的英国皇家骑兵仪仗队护送着王室的婚礼车队驶向教堂,沿途是上百万因为感受到大英帝国的幸福而欢呼不已的民众,他们拿着芬芳的鲜花举着戴安娜和查尔斯的照片,口里还高喊着美好的祝福语。

参加这场婚礼的每个人都像过圣诞节一样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英国广播电视公司用33种语言向世界转播了婚礼的盛况,全球7亿多观众沉浸在这童话般的王子与公主的爱情中。人们看到的皇家婚礼的豪华场面,然而人们所不知道的是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不幸的。新婚之夜的戴安娜听到了泡澡中的查尔斯和另一个女人的通话:“无论发生了什么,我都永远爱你”。

戴安娜在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听到他说这句话时我的心彻底凉透了”。和查尔斯通话的这名女子名叫卡米拉。大学期间的查尔斯尽管很少主动追求某个女生,但顶着王储头衔的他身边从来不缺乏绯闻女友:智利大使的女儿露西娅、马耳他总督的女儿西比拉、格拉夫顿公爵的女儿亨利埃塔、惠灵顿公爵的女儿简·威尔斯丽、演员苏珊·乔治、歌手希拉·弗格森、领事馆职员珍妮特·詹金斯……

从贵族家到千金小姐到影视界的明星人物一个个有颜多金,不过这些人貌似都没真正进入到王子的心里。1970年6月查尔斯经历了他人生中最浪漫的一场马球比赛。比赛本身和平常并没什么不同,只不过比赛中途遭遇大雨,查尔斯来到一棵树下避雨,也就是在这棵树下他邂逅了卡米拉。查尔斯和卡米拉似乎聊得很投机,不知不觉间一个钟头就过去了。

这时的英国王室尽管已没任何政治实权,但王室婚姻讲究出身门第的风尚却依然延续着。作为英国王储的新娘必须出身贵族、美貌,还要是个贤淑的处女,而卡米拉与这些标准一条也不沾边。卡米拉的父亲是二战期间的战斗英雄,退役后与人合伙做葡萄酒生意,是王室和上流圈子的主要供应商,还曾受封勋爵头衔。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无疑是一位成功人士,然而英国人却不这么看。

当时英国王室的婚姻相当重视血统门第:非贵族阶层的人士即使通过自己的奋斗跻身上流社会,但仍入不了王室的法眼。卡米拉的母亲倒是贵族罗兰·库比特男爵的女儿,但英国侯爵们的头衔是传男不传女,贵族的女儿必须再嫁给一个贵族才能保持贵族头衔。卡米拉的父亲不是出自贵族阶层,尽管后来曾受封勋爵,但在重视血统门第的王室眼中仍是不入流的。

卡米拉也算不上什么美女,当然也还过得去。卡米拉尽管在出身门第上不属于贵族阶层,但家境富裕优越,模样也算过得去,所以她身边其实不乏追求者。卡米拉是当时伦敦城出名的社交名媛,还和男友有过同居史。显然卡米拉并不符合英国王室的择偶标准。当然英国王室的择偶标准不代表查尔斯的择偶标准:查尔斯从见到卡米拉的第一眼起就为她痴狂了。

如果查尔斯只是将卡米拉发展成为自己的又一个绯闻女友是完全可行的;可如果他们要结婚就是另一回事了。卡米拉也知道王室的规矩,所以这桩恋情在一开始其实是查尔斯的单相思。这时卡米拉的心思并不在查尔斯身上,她爱上的是33岁的皇家侍卫官安德鲁·鲍尔斯。1973年7月4日卡米拉和安德鲁结婚了。这天查尔斯找到自己的老哥们蒙巴顿说出了一句:“我一无所有了,我的心已无家可归”。

王子的心没着落,生活也就没了方向。他不停出席各种聚会、出访外国,频繁更换身边的女人,但却始终不结婚。眼瞅着太子爷已进入而立之年,可太子妃的位置仍空着。尽管实际上查尔斯身边的女人就没断过,可家里有王位要继承啊,怎么着还是得有一位明媒正娶的太子妃为王室诞育继承人才行啊。在一次贵族聚会上查尔斯邂逅了戴安娜。她对查尔斯说道:“您太孤单了,您该和一个真正关心您的人在一起”。

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情绪、这样的女子说出这样一句话非常精准地敲打在查尔斯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戴安娜的娘家斯宾塞家族早年是做绵羊生意的,发财后得以跻身上流社会,后来不知用什么办法搞到了贵族头衔。从斯宾塞家族的早年经历来看:其实和卡米拉的家族几乎是一样的出身背景,只不过斯宾塞家族发迹更早。到了戴安娜这辈时斯宾塞家族和王室也攀上了一些远亲关系。

戴安娜其实是有贵族头衔的,而卡米拉尽管家境不比戴安娜差,但卡米拉的家族其实是被排除在贵族圈子外的,所以戴安娜更符合英国王室的择偶标准。戴安娜就这样嫁入了王室,然而这却也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新婚之夜听到查尔斯和卡米拉的通话令她的心凉透了。可寒心又能如何呢?这时戴安娜已是太子妃。如果她要离婚可就不是她自己的事了,而是牵扯到英国王室的形象问题。

尽管戴安娜声称自己的心在新婚之夜就凉透了,不过实际上她后来实际上仍在试图争取。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戴安娜相比卡米拉的优势在于年轻貌美。不能否认这的确是戴安娜的优势,但太子爷想要什么样的女人得不到,显然太子要找一个好看的花瓶简直太容易了,不过戴安娜可不是一个空有漂亮脸蛋的空洞花瓶。戴安娜一入宫就在潜移默化中引领了王室的一场变革。

英国是现代宪政制度的发源国:1215年6月15日金雀花王朝的国王约翰在大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1265年英国召开了第一次由贵族、僧侣、骑士和市民等不同阶层参加的议会。168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英国如今的君主立宪政体由此确立起来。在君主立宪政体下国家的实际政务运作并不由国王处置,而是由经议会选举产生的内阁负责处理。

尽管名义上英国国王(包括女王)可以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的总督,拥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统帅军队、宣战和媾和等权力,但实际上这些权力都是通过议会和内阁去行使。王室在君主立宪的英国更多是扮演礼仪性质的象征角色。甚至有人戏称:”上下两院就算是把英国国王的死刑判决书递到他面前,他也只有签字的权力“。

那么英国为什么还要保留这样一个已没实际政治权力的古老王室呢?英国的正式国名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严格意义上英国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四大主体共同构成的,而王室恰恰正是维持国家统一的象征。王室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也是英国实现自我身份认知的象征。王室的存在让英国得以延续一种不同于欧洲大陆的传统价值观。

与此同时英国也在刻意将王室打造成为对外树立国家形象的一个品牌:你看人家威廉王子结个婚都能在世界范围内造成轰动效应,不仅为英国创造了实况转播、纪念品出售、旅游观光等直接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成为英国对外弘扬文化软实力的一大途径。曾有咨询公司统计:2017年王室品牌为英国经济增长贡献了17.6亿英镑,英国王室的品牌价值在445亿英镑左右。

王室要维持自己的品牌价值和精神象征作用就有必要维持一套王室的礼仪典范。时至今日英国王室仍是世界上少有的极为讲究礼仪规范的地方,很多时候英国王室的礼节在我们看来就是一套烦人的繁文缛节:非王室成员不能主动与王室成员有任何身体接触(包括握手),即使是握手也应当等候王室成员先与你握手;拜见女王应当携带礼物,不要空着手来;女王驾到时应当起立迎接,等她坐下后才能落座......

可正是这些繁琐的礼节才使王室形成了一种神圣性,王室的品牌价值和精神象征作用就来自于此。如果王室失去了这些还有何存在的必要呢?可这也涉及到一个道德规范的尺度变化问题。英国王室存在的意义的确就在于保持一套自身独特的文化精神,但保持传统不代表抱残守缺。事实上社会是一直在发展进步的,王室需要一套规矩来维持自身的体面,但这些规矩也不可避免会随时代的变化而更改。

在20世纪后半期王室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已成为历史了。英国王室尽管得以存活下来,但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自身。戴安娜那个年代的英国王室仍延续着重视出身门第的传统,因此王室和普通百姓之间始终存在一层隔阂。王室成员平时所接触的就是一个狭小的贵族圈子,然而戴安娜却和完全不认识的民众拥抱,在公共场合完全不顾忌身份地和人们一起欢呼大笑。

这些行为都是和当时的王室礼仪所不相符的,然而却恰恰帮助戴安娜拉近了与人民的距离。本来有着贵族头衔的戴安娜就这样被民众称为“平民王妃”。事物是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戴安娜所身处的是新旧交替的转折时代,所以她的行为在塑造亲民形象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遭受王室保守势力的指责。婚姻生活不如意的戴安娜非常热衷于公益事业,然而思想保守的查尔斯并不喜欢自己的妻子频繁抛头露面。

1991年戴安娜在加拿大多伦多的一家艾滋病医院在没戴手套的情况下紧紧握了艾滋病感染者的手,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不要歧视艾滋病人,他们也需要关爱,握一下手并不会感染。1997年她在安哥拉探望了因为误触地雷而受伤的平民,她穿上防弹衣和面罩亲自踏进地雷区。在她的大力推动下国际反地雷组织蓬勃发展,这个原本无人知晓的非官方组织因为她的支持获得了超过60个国家、上千团体的加入。

那些年和戴安娜一起工作过的慈善机构超过了100家。戴安娜与这些慈善机构一起争取妇女儿童的权利,帮助无家可归的人,为生病的人带去安慰,鼓励瘾君子远离毒品的侵害。这一切在查尔斯的眼中却是好出风头、爱慕虚荣的表现。心思本就不在戴安娜身上的查尔斯开始频繁与卡米拉幽会,甚至已发展到半公开的地步,完全不再顾忌媒体的风言风语了,毫无疑问这让身为太子妃的戴安娜处境越来越尴尬。

戴安娜做出的反应是搬出查尔斯为他们的小家庭生活特地买下的梅格洛夫庄园,查尔斯随即把卡米拉迎进了梅格洛夫庄园。卡米拉成为了庄园的新女主人,她和太子爷的关系已彻底公开化了,而戴安娜与查尔斯已处于分居状态。要是普通人家闹到这地步肯定就离婚了,可轮到太子爷要离婚就没这么简单了,所以戴安娜和查尔斯这种分居而未正式离婚的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1996年8月查尔斯和戴安娜的离婚官司终于打完了。戴安娜提出的离婚诉求是:孩子的抚养权、王室头衔和特权。然而这些都是王室所不可能给她的:她的儿子是未来的英王,当然是要留在宫里的,至于王室头衔和特权自然也不可能给她,不过王室把这些折算成现金1700多万英镑作为离婚补偿金。戴安娜离婚后身价倍增:十五年的王室生涯和公益慈善经历使她在全球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这时的戴安娜代表着这个星球的顶级时尚,被公认为世界级的美人,她的举手投足都被视为优雅。尤其是这时的戴安娜还不老:这年的戴安娜才35岁,加之富可敌国是很能吸引男性趋之若鹜的。尽管戴安娜被剥夺了王室成员的所有特权和大部分投降,但还是允许她保留“威尔士王妃”这个头衔。离开了王宫的戴安娜因此也被称为永远的王妃。像戴安娜这样一个美貌多金且顶着“威尔士王妃”头衔的女人是很能吸引男性的。

一个名叫穆罕默德·法耶兹的富豪就注意到了戴安娜,不过他倒不是想要娶戴安娜为妻,而是希望戴安娜能成为自己的儿媳。这个法耶兹是一位超级富豪:英国最著名的哈罗德百货公司、著名杂志PUNCH、巴黎的里兹酒店以及许多英国宫殿古堡都是他名下的产业,是一个真正足以富可敌国的世界级富豪。不过他也有一块心病:他本是埃及人,从小生长在英国,财富堆积在英国,然而却始终无法加入英国国籍。

说白了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严重不匹配:尽管他已富可敌国,然而法耶兹家族却始终无法跻身英国的上流社会圈子。就像我们中国古代一些有钱人花钱买功名以求光宗耀祖一样:法耶兹也想通过与王室贵族的交往提升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英国王室尽管看起来显赫无比,但其实他们有时也会手头紧张,这就令像法耶兹这种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不匹配的阔佬们看到了机会。

王室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王室也有手头紧张的时候,而这些不差钱的阔佬们想挤进贵族圈子提升社会地位,双方正好可以合作嘛。利用与王室的交往提升自家的社会地位成为很多阔佬们的惯常手段。法耶兹正是出于这个目的邀请戴安娜母子和自己一家人去法国南部的圣特罗佩兹湾度假。法耶兹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就是想要为自己的儿子搞对象创造机会。

法耶兹不是想提升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嘛,试问如果他儿子成功追到戴安娜王妃会是多么轰动的巨大新闻呢?法耶兹直接告诉儿子:只要能追到戴安娜,需要花费任何代价也在所不惜。他还专门给儿子提供了无上限的信用卡,意思就是你随便刷。法耶兹的儿子多迪这年41岁,是个标准的花花公子:他的绯闻女友圈子从超模明星一直囊括到摩洛哥公主。

戴安娜也许是因为太缺乏关爱了,而多迪又是存心勾搭,结果戴安娜果然就上钩了。事实上多迪就在和戴安娜交往期间还和美国超模凯利·费希尔打得火热。看来戴安娜的确是一个容易陷入情网的人,她缺乏对男性基本判断,所以她生命中第一个男人和最后一个男人都同时和其他女人保持着亲密关系。戴安娜在经历过和多迪的这次法国度假后基本上就确立关系了,而时光也不知不觉来到了1997年8月。

这是戴安娜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月,不过这个月里她是很忙碌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和多迪到处玩,偶尔回伦敦探望孩子。1997年8月30日这个宿命般的日子终于到来了:这天戴安娜和多迪已在海上漂了好几天了,他们来到法国短暂休整。当晚他们进入里兹饭店用晚餐,和平时一样的是他们身边时刻跟随着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饭后戴安娜和多迪从后门上车,即使是这样也没能甩掉精明的记者围追堵截。

当戴安娜和多迪的座驾进入巴黎的阿尔玛隧道时后面跟着好几辆疯狂的媒体车辆,戴妃的司机在躲避其中一辆白色菲亚特汽车时一头撞在了隧道石柱上,车上的四个人中包括戴安娜和多迪在内的三人当场死亡。这场车祸的真相至今扑朔迷离:事发后法耶兹重金悬赏查找真相,却始终一无所获。法耶兹坚持认为是英国特工部门在王室和首相的授意下人为制造了这场车祸。

在这个阴谋论当道的年代关于戴安娜之死的真相被越传越离奇,迄今为止出现在嫌疑人名单上的有共济会、爱尔兰共和军、国际地雷厂商......甚至有种说法认为是戴安娜自己制造了这场车祸,而死于这场车祸的不过是个替身,真正的戴安娜早已隐姓埋名混迹人群。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就是一次简单的交通事故。如今关于戴安娜之死仍是众所纷纭莫衷一是,甚至完全可以搜罗这些说法专门写一部关于戴安娜之死的书籍。

作为事发地的法国责成有关部门对戴安娜之死展开了调查。法国当局在经过两年的调查之后于1999年裁定:车祸是由于司机保罗酒驾以及车子超速引起的。该报告指出当时司机保罗血液里的酒精浓度远远高于法定标准,而且饮用的还是掺了药的鸡尾酒。当时那些一直追踪他们的记者也许就是引起汽车超速的原因之一,然而英国的小报记者们拒不承认对戴妃之死负有责任。

直到2007年当年的小报编辑——曾就职于《News of the World》的Phil Hall终于公开承认:“感到对悲剧负有巨大的责任”。Phil Hall声称:“如果当年狗仔队不跟踪戴安娜,那么她的车就不会突然加速,那么也许就不会有后来发生的悲剧发生”。不过包括遇难者亲属在内的相当一部分人对交通事故这一调查结果表示不能接受。这当中除了一部分就愿意相信阴谋论的人之外也确实有不少人提出了众多疑点。

首先司机保罗的父母和与他熟识的人都坚决否认他会酒后驾车,因为保罗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饮酒,更不要说在饮酒后驾车了。他们怀疑警察掉包了血液样本,所以要求进行DNA检测,然而这一要求并没得到回应。当然我们无法确认这些人说的是不是实话,况且即使保罗平时不喝酒也不代表事发时他就一定没喝过酒。不过法国调查机构公布的报告中曾提到保罗喝的是掺了药的鸡尾酒这点又成为了一个疑点。

据知情人披露:保罗送检的血液中含有高达20.7%的一氧化碳,而这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鸡尾酒中掺的是什么药?怎么掺进去的?保罗体内的一氧化碳是如何吸入的?这些问题在调查报告中均未提到。迄今为止这些问题依然还是未解之谜。与法国方面一同调查此案的英国警方则披露了另一个疑点:事发前保罗的银行账户上收到了75000英镑的“神秘汇款”,而他的年薪是20000英镑。

这笔钱的汇款人是谁?这个人为什么要给保罗这样一笔钱?这些问题迄今为止依然没人能给出答案。我们在上文提到当时车上的四个人中有三个当场死亡:这三人是戴安娜、多迪和司机保罗,而侥幸逃生的那位则是戴安娜的保镖。颇为离奇的是这位唯一的幸存者却始终坚持声称自己完全记不清当时所发生的情况了。我们在上文中提到戴安娜和多迪一进入里兹饭店就被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围追堵截。

当时他们为尽早离开不得不临时换乘由司机保罗驾驶的车子。这次换车在阴谋论者眼中也是一个阴谋。最后一个疑点就是现场多位目击者的说法大相径庭。一位男性目击证人说:“这完全是一起意外事故!当时车速过快,失去控制,撞到了路边柱子上!随后发出巨大声响!我没有看到其他车辆尾随或者任何可疑车辆!”另一个女性目击者却宣称:她曾看到一辆神秘的白色菲亚特轿车出现。

这名女性目击者声称:这辆神秘轿车从戴安娜的车子附近开过去不久之后她的汽车就开始失控。事后的现场勘测结果显示:的确有一辆菲亚特轿车曾与戴安娜的汽车发生过碰撞。所以我才在上文中直接引用官方的调查结论称戴安娜的汽车是在躲避一辆白色菲亚特轿车时发生的事故。然而这辆神秘的白色菲亚特轿车在事后仿佛直接从地球上消失了,而那名男性目击者更是声称他从未见过这辆车。

更为诡异的是:这两位男女目击者当时是坐在同一辆车里的。女性目击者最开始一直是沉默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她才提供了证词。她自己说是因为害怕被杀害才在一开始保持沉默的。那么究竟是谁威胁要杀害她呢?这个问题同样无从知晓。正因为这些疑点的存在使人们对戴安娜之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猜测:除了司机酒驾导致交通事故这种官方结论之外还存在多种阴谋论的说法。

戴安娜之死就这样成为了一个全世界争论多年也没能得出准确答案的话题。1997年9月6日英国王室成员、各国政要及600多万民众送别戴安娜:各地送来的白玫瑰和百合铺满了整个广场和大街两旁,全球有25亿观众从电视收看了戴妃的葬礼,也许很多观众这时都会想起16年前那场同样充满玫瑰和百合的世纪婚礼吧。那时的人也许会以为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童话故事里的生活,然而看到开头的人却猜不到结局的唏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