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86年,国庆节的上午,陈云前来拜访韩先楚。

看到陈云进来,韩先楚本来想从床上坐起来,却被陈云拦下。

陈云说道:“都是老朋友,就别在乎那些礼节了。”

随后,陈云看了看韩先楚的脸色,又问道:“最近身体怎么样?”

韩先楚

“不是很好。”韩先楚苦笑道,“又吐血又拉黑,再治下去也是浪费国家的钱,我决定不做手术了,70多岁的人了,也活够了。”

沉吟了片刻,韩先楚颤抖的手握住陈云的手:“我死后有一个心愿,希望你可以帮我实现。”

“什么心愿?只要是我和其他老朋友能做到的,你尽管说。”陈云也紧紧握住韩先楚的手,郑重地说道。

韩先楚说道:“我死后绝不进八宝山,那里有我不愿见的人。我要回红安,和敬爱的军长吴焕先,和无数的烈士们葬在一起。”

韩先楚经历了什么,八宝山里他不愿见的人又是谁呢?

解放海南岛建奇功

作为一名军人,要想成为一位将军,可能需要十数年的沙场经历。

而要想深入人心,在军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则需要一场精彩卓绝的经典战役。

对毛主席来说是四渡赤水,对粟裕来说是苏中七战七捷,而对韩先楚来说,则是解放海南岛。

1949年底,国军在大陆全面溃败,国民党官兵要么远渡台湾,要么退守大陆南部、西南部的天险地带,而其中一个天险就是海南岛。

海南岛与大陆不接壤,北部隔着海峡与大陆相望,想要进攻海南岛就必须坐船打海战。

但打海战对解放军来说却并非易事。

首先,解放军的将士们主要来自北方,不擅长水战,而国军这边的驻军基本是南方人。

其次,要想打海战,就必须有船,但解放军这边登陆船数量远远不够。

想租用民船,但国民党军队早就考虑到这一点,在解放军抵达这里之前,国军就将附近的稍微大点的民船,进行统一管制。

最后,国军驻扎在海南的军队数量也不容小觑,足足有十万人,而指挥官是有“国民党军神”之称的薛岳。

薛岳

面对如此局势,应该如何下手呢?几位军长也拿不准主意。

上报给中央,中央回复说:“不如在广州开个会,把军官们都召集起来,大家一起想想办法。”

经过在广州的讨论后,作战方案确认为“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登陆相结合”。

但这样又绕回到最开始的困难,登陆用的船只从何而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前线指挥部又召开了一场会议,讨论有没有短期解放海南的好办法。

但这次的讨论,却并没有换来什么好的结果。

最终指挥部拍板决定:取消近期解放海南岛的计划,继续驻军在海峡北岸,同时派人去其它地区制造和征调登陆用的船只。

这样的决定可以说是比较合理,但却急坏了十二兵团副司令兼四十军军长——韩先楚。

韩先楚认为,如今季风盛行,若是现在登陆,解放军船只顺风航行,解放海南岛的难度更小。

若是取消当下的登陆计划,意味着解放时间要推迟到明年,而驻扎在这里的解放军军队也是数量众多,每一天各方面的消耗都是十分惊人的。

况且,若是前往其它地方制造船只,这制造费用也是一笔极大的开支,军队不一定能负担得起。

那如何解决那几个登岛的问题呢?韩先楚有自己的想法。

国军只是将比较大的民船进行管制,但小的可没有。

在此时的涠洲岛上,有一支“广东反共自卫军”,在解放军来之前也是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韩先楚来了之后,把他们消灭之后,从他们手里拿到了四百多条风帆船。

风帆船速度太慢,海军登陆要争分夺秒,显然不合适。

恰好韩先楚的军队是东北军队,当时的东北是全国的工业重地,在他的军队里,有不少懂一些机械改造的指战员。

韩先楚让他们把汽车的一些发动零件改装到船上,这样就有了机械动力的船了。

如何改善部队擅长海战呢?这个韩先楚也有办法。

他请来了附近驻地的船工,还有附近村庄的渔民,直接给部队的士兵们来了一场“小班辅导”。

一个渔民和一个船工为一组,每一组联合指导十几名士兵,韩先楚还对他们说:“不用给我留面子,他们要练的不好或者偷懒,给我狠狠骂他们。”

除了训练军队之外,韩先楚还频繁的向指挥部发送电报,将自己的作战计划和盘托出,希望指挥部可以批准同意自己的计划。

也许是指挥部觉得韩先楚的计划风险很大,始终没有回复他的电报。

韩先楚就越级发电报找到了林彪,向他说明了自己的成果,并立下军令状:“若是这场行动不成功,我甘愿接受一切惩罚。”

林彪在深思熟虑之后,觉得他的计划可行。

况且,林彪深知韩先楚的性格,没有很大的把握,他是不会做出这么冒险的事情的,因此也就批准了他的计划。

4月16日傍晚,韩先楚一声令下,亲自率领临时指挥部走上了临时改造的船只,向着海南岛驶去。

如预料的那样,韩先楚的计划全部实现,海南岛顺利解放。

而此时的韩先楚也没有预料的是,自己看似一意孤行的行动,带来的成果确实远超想象。

因为在韩先楚解放海南岛后不久,美国来了。

美国发动朝鲜战争,派空军轰炸中国边境,同时派舰队穿行台湾海峡,阻挠解放军解放台湾。

试想,如果解放海南岛的计划真的被推迟,那美军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派舰队进驻大陆和海南之间的海峡。

若真如此,海南很可能会沦为台湾一样的结局,其后果光是想想就是令人不寒而栗。

时隔多年,每当那场战争的亲历者提起往事,总会感慨的说道:“在重重困难之下,韩先楚将军打了个近乎完美的海南战役。”

1955年,新中国对军队服役军人进行战功考量,授予对应的军衔。

毛主席还特地找到授衔评议小组的人,对他们说:“别忘了韩先楚在海南岛的贡献。”

后来,在第一次授衔时,韩先楚由于战功卓著,被授予上将军衔。

游子归乡

革命年代,韩先楚追随党南征北战、四海为家。

但在他的心中,却有一个无论如何都忘不掉的地方——故乡黄安(今红安)。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年轻时心高气傲,更愿意出去闯闯。

等到上了岁数,对故乡的思念反而越来越重。

但韩先楚一直忙于革命,一直没有回家的机会,等到新中国成立,才在繁重的公务里抽出时间回家。

1949年,韩先楚率军队正好途经家乡,便打算看一看。

看到解放军向村子这边走过来,村长赶紧率村民出来迎接。

韩先楚只是摇了摇头:“我只是路过,正好来看看家里有什么变化,你们去忙自己的事情的,不用管我。”

韩先楚在村头驻地许久,又摸了摸桥头的石碑,随后便率领军队走了。

六十年代初的一天,在结束了一天的公务后,韩先楚又想到了故乡红安。

如今正是闹饥荒的时候,乡亲们过得怎么样了?有没有饿着冻着?

越想,韩先楚便越是担心。

他叫来警备员,对他说:“明天我们去红安看看。”

韩先楚回到家乡后,眼前的景象却让他触目惊心。

村民们个个瘦得皮包骨头,有些人饿得连站都站不起来了,身上的穿着也是打满补丁的破烂衣服。

村长跟韩先楚说:“村子里已经没有什么能招待你的了,我们也没有什么吃的了。”

看到如此景象,韩先楚情难自抑:“是我疏忽,这么多年一直在忙公务,也没有抽时间回家看一看,没想到乡亲们的生活已经到了这个地步。”

此后,韩先楚与乡亲们在一起,同吃同住了半个月。

但军队那边常有事务,韩先楚也不能一直住在这里。

临行前,韩先楚向村长问道:“我的几个童年玩伴,如今在哪里?”

村长沉默了一会,带韩先楚来到了一座小山坡后,在那里,立着一些墓碑。

村长叹了口气,说道:“你来得不巧,前段时间,他们已经死于饥荒了。”

听到村长的话,再看到眼前的墓碑,韩先楚久久不言... ...

回到部队后,韩先楚将自己家里省吃俭用的两百多张粮票,全部寄给了家乡,并写了一封信给村长。

在信上,他强调道:“将这些粮票给村子里最困难的村民。”

除此之外,韩先楚还拿出自己的工资,尽可能的换成衣物,也一并邮寄回故乡。

几年之后,韩先楚又回去了一次。

这一次回去,饥荒已经过去,乡亲们也逐渐吃得上饭了,日子也不再那么苦了。

不过,在村子里走访,韩先楚还是发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乡亲们的做饭问题。

在当时的红安,多数农民的厨房没有烟囱,一到做饭的时候,整个屋子都是烟熏火燎的,呛人不说,这样长期待在这种环境下,轻者视力衰退,重者致盲,村子里很多人都是因此瞎了眼睛。

第二个是村子的周边环境问题。

那个年代的人们生存尚且成问题,自然也不会有人关注环境问题,这使得村子周边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弄得周围光秃秃的。

而由于没有植物,一些自然灾害也随之而来,山体滑坡、泥石流已经是当地屡见不鲜的现象了。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韩先楚先是发动乡民进行厨房改造。

在韩先楚的指导下,每家每户通了烟囱,并且换上了省柴的灶台,基本结束了当地烟熏火燎的历史。

韩先楚还自掏腰包请来专家,研究当地种什么树木比较好。

他还叫来当地的领导,告诉他多多注意环境问题:“砍伐树木的收益只是一时的,带来的后果是巨大的,但保护环境却是能造福后世的大事。”

在韩先楚的关注下,当地种上了适宜生长的红木,极大地减轻了水土流失问题。

而且等树木长大,乡民们也可以在红木下,种植菌菇之类的林下作物赚钱。

一句谎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韩先楚的身体也是越来越差。

身体机能的衰退,战争年代留下的伤,各种各样的疾病,一齐找到了韩先楚。

人一旦被病痛折磨的时候,难免想到父母,想到家乡,韩先楚也不例外。

1981年,年仅七十的韩先楚对家人说:“我可能活不了几年了,趁现在还能动弹,我想再回红安看看,那里总是让我十分牵挂。”

在家人的陪同下,韩先楚再次回到红安。

而他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回到红安。

这次回乡,韩先楚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红安,如今的红安虽然称不上是富裕,但已经不再和贫穷挂钩,韩先楚在这里待了几天,随后便因身体问题返回北京休养。

1986年国庆,韩先楚自感大限将至,恰好老战友陈云来看他,于是发生了我们开头所说的那一幕。

10月2日,韩先楚病情恶化,他躺在床上,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他叫来家人,对他们说:“同样的话我也给陈云说过,如今我再对你们说一遍,我死后绝不进八宝山,那里我不愿见的人。我要回红安,和敬爱的军长吴焕先,和无数的烈士们葬在一起。”

10月3日,韩先楚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

关于韩先楚的遗言,也引发过人们的争论。

韩先楚口中不想见的人究竟是谁?

韩先楚为人和善,与人虽也有摩擦但从未有过仇敌,是谁逼得韩先楚不愿进八宝山呢?

直到后来,一位韩先楚的老部下,为众人解开了谜团。

听闻韩先楚将军去世,一位他当年的老部下特地赶到红安,为当年自己追随的将军献上了一束鲜花。

他哽咽地说道:“当年带兵的时候,将军就曾说过,死后希望埋葬在故乡,他哪有什么不想见的人啊,只不过是他为了能埋葬故乡找的借口罢了。”

开国将军按国家规定会葬进八宝山,但为了最终韩先楚的愿望,中央批准了他的请求。

第二年,韩先楚的遗骨被埋葬在红安烈士陵园。

在外漂泊几十年的游子,终于在他心心念念大半辈子的土地上永远沉眠。

参考文献:

中国新闻网《开国上将韩先楚万言再现解放海南的细节》

网易新闻《上将韩先楚:为何最后没有葬进八宝山?》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