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之下,亦有暗影。
日前,剧集《繁花》爆出编剧争议。导演王家卫和编剧秦雯均未置一词,但外界不免议论纷纷,连作为旁观者的王晶导演,也下场发文,以“资深编剧”身份力挺片方。
图据王晶微博
孰是孰非,尚难论断。但编剧行业的特殊性却因此被置于大众之前。
同为创作者,编剧作为影视这种庞大工业中的一环,很难像作家一样,对自己的作品拥有明确的最终支配权。它事关灵感、创意、文本及个人文本对最终剧本的贡献,以及后期剪辑对剧本的重新铺排,这里面迷雾重重,实难有着清晰的权责界定和成果分配。
如果整个行业处于野蛮生长的时代,比如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情况则更加复杂。
而昔日因,往往种下今日果,近处的绳结不好解开,不妨回到来时路,看看那些年,那些人和那些事。
壹
王家卫是电影大师。《花样年华》《一代宗师》等诸多作品及所获奖项,已将他捧上电影行业的神坛。
而他的来时路,正是编剧。
王家卫,图据视觉中国
他生于上海,后定居香港。大学毕业后,加入TVB训练班的编导组学习当编剧,不久,转去永佳公司,为该公司写剧本。第一部作品《彩云曲》(1982年)上映时,他24岁,是四位署名编剧之一。
当时,永佳主攻李修贤导演的警匪片或喜剧,以及陈勋奇导演的追女仔喜剧。金牌编剧为擅长喜剧创作,与陈勋奇合作密切的黄炳耀。
王家卫是新人,自然排在黄炳耀之后。
《彩云曲》,王家卫参与编剧首作,刘德华电影首作
同一公司,有前辈把持位置,新人很难后来居上。
比如,他曾受导演张同祖赏识,张的卖座影片《神勇双响炮》续集,他便是两名编剧之一。不过排在他前面的,仍是黄炳耀。
一年后,王家卫出走永佳,编剧才华再无“掣肘”。1987年,未满30岁的王家卫,一年有三部由他作为第一编剧的电影上映,且票房和口碑都不俗:张同祖《江湖龙虎斗》、刘镇伟《猛鬼差馆》、谭家明《最后胜利》。
但这三部影片,张同祖是老大哥,于他多有提携;后两部的导演与他同属编剧行列。所谓的第一编剧,其话语权、主导权及对影片贡献究竟多大,很值得商榷。单从这三部影片的最终呈现来看,它们完全服从于导演一贯的个性和风格,故事是王家卫或别的编剧来写,区别不大。
或者说,哪怕你从创作室一员、新人写手,爬到第一编剧的位置,也只是辅助导演完成拍摄的一个“生产环节”而已。
王家卫参与编剧作品
事实上,这一时期,王家卫参与编剧的电影,商业味儿重,风格平平无奇,甚至略显平庸。无论是永佳时期,饶舌、轻佻的男子追女郎故事,或是离开永佳后写的江湖儿女黑帮情谊故事,很少出现王家卫在自己的影片中惯有的都会风情和浮世恋曲。
非王家卫不能为之,而是因为,故事,好像从来只是导演的故事,不是编剧的故事。
他当然是有叙事野心的。若想展示私己的、独特的艺术审美,而非只想在滔滔电影浪潮中分一杯羹,转型,成了必然。
《旺角卡门》(1988),王家卫导演首作,他亦是编剧
昔日6年多的编剧生涯,或许就是为了成全王家卫的导演梦——张同祖《江湖龙虎斗》的出品方影之杰公司,慷慨出资,支持王家卫拍摄他的银幕首作《旺角卡门》。
《旺角卡门》让导演而非编剧王家卫一夜成名;第二部作品《阿飞正传》更是确立了他独有的导演和编剧风格,一种张爱玲式的、反商业片的风格。
当这种风格发扬到极致,王家卫直接抛弃了“编剧”——他越来越不倚仗固定的剧本,反而将创作的重心投注在片场和演员之上。
《阿飞正传》(1990)剧照,王家卫编剧、导演
“电影是在摄影机前诞生的,而不是在纸笔里,只有在片场才会有更多即兴的火花。”
王家卫的这个观念,或曰“暴论”,几乎是在取消“编剧”。他“知行合一”,后来多部影片,并无严格的剧本,往往要求演员自由发挥,或是开拍前出一张单薄的剧本飞页。
梁朝伟、张曼玉、张国荣等太多演员深受其“苦”,但恰恰是这种独有的王家卫创作模式,才创造出《重庆森林》《东邪西毒》《花样年华》等佳作。
贰
王家卫入行之时,几乎就是港片黄金年代的开端。在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兴起,以新艺城为代表的各路电影制作公司的涌现,带动港片在艺术表达、商业成就、工业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惊人成就。
若说王家卫是艺术电影的代表性人物,王晶则是他的反面,堪为商业电影的代表。
王晶 图据IC
王晶长王家卫三岁,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但他比王家卫更有优势——父亲王天林是著名导演、演员,1973年加入TVB,监制、导演多部作品。
作为“影二代”,他自然更方便接触行业、剧本,以及顺利加入TVB。
1976年,21岁的王晶,成为琼瑶小说改编剧《心有千千结》的编剧,且是署名的唯一编剧。而这部剧的监制正是父亲王天林。
两年后,王晶进军电影,再度以第一编剧之名,创作了电影《鬼马狂潮》。此后十多年,他又写了40多个剧本,平均一年至少3至5部。
编剧于王家卫而言,是一种压抑和屈才;可是对王晶来说,却如鱼得水。因为他足够“商业”:商业逐利,且总是不遗余力地取悦观众。当艺术表达和票房法则相违背时,商业电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艺术表达。
盈利,就是王道。
1987年,王晶编剧、主演恐怖片《凶猫》剧照
所以王晶写得杂,写得快,写得多,喜剧、爱情、动作、犯罪、恐怖、色情等题材无所不能,故事套路化、模式化、流水线化,根本无所谓,能赚钱就不磕碜。
譬如赌片类型,虽非王晶首创,但是他的《赌神》系列、《赌侠》系列、《雀圣》系列将其发扬光大,乃至后来不厌其烦地自我复制出《澳门风云》系列,只要有利可图,只要桥段好玩,只要大盘观众可能喜欢,他可以毫不愧怍地炮制。
时人多骂他做电影,如“捡破烂般七拼八凑,交互参照更是常态”。而他说,“你给钱,我就收了,过一个肥年,干嘛不拍呢?”
王晶编剧、导演最受好评的电影之一
王晶同王家卫一样,编剧六年,转行导演。当导演并不影响做编剧,他两手抓。最忙碌时,如1993年,他编导了9部电影,类型有金庸武侠、漫改传奇、李连杰武侠、成龙喜剧、周星驰喜剧等,平均40天一部电影。
最夸张的是,无剧本直接开拍。但他的无剧本,与王家卫不同。王家卫是耗着演员、时间,等待片场自动“长出”剧本;而王晶是榨干时间和自己,以特种兵姿态,突击生产。
1991年,王晶临危受命,要在45天后上映一部电影。他无剧本,只有十个字:整蛊专家、周星驰、刘德华。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的电影行业,一个剧本一两年是常态,三四年也常有。纵使港片黄金年代火急火燎,生产效率极高,但要编剧、拍摄及后期浓缩于45天,简直不敢想象。
《整蛊专家》(1991)剧照,图为:刘德华、吴孟达、王晶、周星驰
但王晶做到了。他边开机边写。早上四点起床,写到七八点,完成当天剧本,拿到片场跟演员碰一下,直接开拍。晚上收工后,休息一下,有时候也没时间睡觉,再度四点起床,写剧本,开拍。
35天,完成《整蛊专家》,且票房大爆。这个记录,大概可以申请吉尼斯纪录了。
《整蛊专家》剧照
王晶今年70岁了,入行50余年,参与影片300多部。数量惊人,但平均口碑实在一般,甚至被评为“烂片之王”。单从编剧来说,他的故事,多是借鉴题材、戏仿结构、反讽经典,再加点大场面、新科技的噱头,擦一点美女、情爱的边,谈不上多么艺术,但足够俗气。
但俗气比艺术,更能兑现票房,不是吗?
电影尚且是兑现价值的一个手段,更遑论电影机器中的一组零件——“编剧”呢?
叁
编剧,在王家卫、王晶这里,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至少不是他们的“一剧之本”。
这种现象,不是孤例,甚至可能是港片的一种“传统”。
当初,李小龙回香港签约嘉禾,拍摄罗维导演的《唐山大兄》和《精武门》时,根本没有他在好莱坞拍片时惯用的剧本。李小龙一度为此生气。
《唐山大兄》(1971)剧照
那时的动作片,很多都用不着剧本,有个简要的故事大纲便能开机。对白尽量少,动作尽量多。动作嘛,打得好看就行,不需要剧本。而刘家良等一些导演,在拍武打片时,为了赶进度,有时会让演员念数字,后期再补配对白即可。
因为这类影片的主创和观众,更看重功夫,而不是故事。
进入港片黄金时代,剧本需求量更大,各家制作公司皆培养了创作室和写手。王晶曾回忆,邵氏公司的一名写手,三天便能写毕剧本。
而且这些公司有一套公用的创作模式:导演或资本提出拍片计划,招来所有写手,展开头脑风暴,其中由一人作笔记。五六次风暴后,再交给一名写手综合所有意见,完成剧本初稿。一俟导演认可,影片便可开拍。
至于编剧署名,也许是做裁决的导演,也许是综合所有意见的编剧,也许是贡献了核心创意的写手,也许是公司最有名的编剧前辈,总之,它是集体智慧的产物,并非好莱坞模式下的作者作品。
《九品芝麻官》(1994)片场,该片由王晶导演、编剧
这种模式有其好处,快速响应市场,编织情节及影片卖点,给新手提供了学习、参与的机会;但也有弊端,这些编剧(写手),尤其是新人,为了在会议室凸显自己,会过分追求惊世骇俗的情节和极尽夸诞的戏剧噱头,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忽视整个剧作的结构、连贯性与思想表达,以致于很多新人沦为“抖包袱”机器。
此外,这种模式模糊了创作的独创性、原创性,不好计算个人创意的价值,假设你提出一个好点子,别人马上附和并将之运用得更完美,落实到剧本后,算谁的功劳?
当然,还是有很多编剧从这种模式里杀出来了:
比如写都市爱情片的岸西,代表作有《甜蜜蜜》《男人四十》;写社会现实片的陈文强,坐拥《女人,四十》《庙街皇后》等佳作;侧重历史、人物传奇片的杜国威,写有《南海十三郎》《刀马旦》;偏爱诡异诗情的李碧华,《胭脂扣》《霸王别姬》的名气不待多言;以及写《无间道》的麦兆辉、庄文强,写江湖黑帮题材的陈庆嘉,编写漫改故事的文隽,银河映像编剧第一人韦家辉,喜剧界的谷德昭、刘镇伟等等。
《无间道》(2002),麦兆辉、庄文强编剧
这些极具个性、风格与表达,能够在商业与艺术间做好权衡的电影编剧,同样诞生于港片这片丰厚的土壤。
从来都是如此,有人上桌吃饭,就有人黯然离席,有人花开不败,就有人刚发芽就被一场冰雹砸死了。
编剧,其混乱的地方在于,故事创意者、文学策划、文学资料整理、文学顾问、编辑助理、前期允诺的署名编剧、跟组编剧都会参与撰写,以及制片人、出品方、导演组成员、演员、美术总监、视效总监等故事相关方,都能对故事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个谁都可以“指手画脚”的行业,一个不像美术、视效、摄影等部门,有专业技术要求的行业,它被边缘化,登不上电影海报,甚至持续引发剧组内部权益之争,貌似都可以理解,貌似从来都是这样。
可是,从来如此,便对吗?
撰文 李瑞峰 编辑 苏静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