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夜间,约20架疑似俄罗斯无人机进入波兰领空,这一事件不仅加剧了波兰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关系,也预示波兰在欧洲安全格局中的地位变化。长期以来波兰作为北约东翼的重要成员,承担着捍卫欧洲安全防线的关键职能。但此次事件凸显了波兰从边缘角色成为俄乌冲突战略焦点的突进。

波兰会成为欧洲安全的中坚还是牺牲品

当地时间2025年9月11日,波兰波兹南-克热西尼,波兰总统卡罗尔·纳夫罗茨基在第31战术空军基地会见士兵。总统对克热西尼空军基地的紧急访问与俄罗斯无人机侵犯领空有关。视觉中国 图

无人机事件撕开了波兰当前面临的艰难抉择:如何在确保国家安全、深化与北约的合作关系及应对来自俄罗斯日益增多的军事试探之间找到平衡;北约在波兰的军事部署和集体防御机制的启动固然增强了波兰的防御能力,但也加大了波兰卷入更广泛冲突的风险。

波兰的战略权衡和进取不仅将深刻影响自身的安全前景,更会广泛地影响欧洲安全格局未来的走向。波兰如何调整自身在北约体系中的角色,如何认知和应对外部威胁,成为判断欧洲安全框架能否保持稳定和蜕变的重要因素。

历史悲情、地缘敏感性与波兰的角色转变

对俄罗斯的深刻历史记忆和地缘敏感性构成了波兰在俄乌冲突中立场强硬的触发原动力。波兰曾屡次沦为欧洲大国争霸的牺牲品,尤其是在沙俄和苏联的武力干涉和吞并阴影下,历史上的创伤使得“永不再受制于俄罗斯”成为其国家安全的核心战略。这种对“帝国威胁”的心理恐惧,早已根植于波兰民族的集体意识,导致波兰长期对俄罗斯抱有深深的警惕和敌意。俄乌冲突的爆发制造了波兰发挥“大国能量”的折冲机遇,从接待西方领导人、输送军事装备到签署安全合作协议,波兰深度参与和绑定了对乌克兰的援助。

波兰作为北约东翼的前沿国家,地理上紧邻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加里宁格勒飞地。波兰将乌克兰视为战略缓冲区,宣称“今天的基辅就是明天的华沙”。俄罗斯的无人机侵犯波兰领空时,波兰迅速采取军事反击,紧急启动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第四条磋商机制。这一举措反映了渗入骨髓的历史警醒和地缘政治敏感性,清晰地传达了波兰对任何形式主权侵犯的零容忍高姿态。

无人机事件重塑波兰的欧洲防务角色

无人机事件成为波兰在欧洲安全棋盘上战略地位迅速上升的催化剂。波兰总理图斯克(Donald Tusk)将此事件定性为“前所未有的挑衅”,迫不及待地提出与法国商讨核共享的可能性。这不仅凸显了波兰对自身安全脆弱性的担心,更凸显了成为中东欧地缘政治焦点的现实。无论背后真实的战略意图是加强自卫能力,还是争取在北约中拥有更多话语权,波兰的果断反应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藉无人机事件的炒作,波兰能否争取到更多战略空间和资源则让人引发联想。

欧盟和北约的联合行动巩固了波兰作为抵御俄罗斯威胁“东方哨兵”的角色。无人机事件后的第二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欧盟将启动“东翼监测计划”,北约随后部署“东方哨兵”系统,得到丹麦、法国、英国和德国等主要成员国的支持。这一集体军事动员和核威慑策略短期内显著增强了波兰的安全保障信心,为其赢得了强烈的国内外政治支持。这些举措不仅是对波兰安全需求的直接回应,更彰显了西方阵营视波兰为其东部防线的关键节点,提升了波兰在北约内部的影响力和决策权重。

借着无人机事件沟通契机,波兰成功撬动了长期以来扩张国家利益和区域影响力的诉求。无人机事件争议尚未平息,波兰就再次提出向德国索取巨额二战赔款,立刻批准北约部队长期驻扎。这些举动并非偶然,与波兰长期强化国防、提升军事力量的目标高度契合。波兰大幅超出北约设定的GDP占比2%标准的国防开支、采购F-35隐形战机和爱国者防空系统,以及“东部之盾”计划的实施,均意在将波兰打造为“欧洲最强陆军之一”。无人机事件无疑为波兰官方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向民众证明军事现代化和战略准备的必要性,从而将自身国家安全与欧洲整体的区域稳定紧密联系。

无人机事件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塑造了波兰在中东欧乃至整个欧洲安全格局中的地位和走向。波兰对俄乌冲突的积极介入以及其对俄罗斯的强硬立场,显著提升了波兰在西方阵营中的战略前哨角色。无人机事件更成为波兰强化国防、寻求核共享及深化与北约合作的压力测试。通过这一系列的密集防务操作,波兰不仅在俄乌冲突长期化的趋势下进一步打造自身安全环境,而且成功地将自己嵌入未来欧洲安全架构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对欧洲的力量再平衡和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波兰强硬立场下的冲突风险和经济代价

波兰强化防御的策略在提升国家安全以缓解安全焦虑的同时,也显著加剧了其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以及所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

尽管波兰社会普遍对俄罗斯持负面看法,但民众在是否直接介入军事冲突这一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一旦俄乌战事升级而冲击百姓日常生活,反战情绪可能迅速发酵,对执政当局形成不可忽视的民意压力。此外,波兰虽享有北约集体防御机制的保障承诺,局部摩擦一旦激化并外溢为全面对抗,仍需依赖北约内部极为复杂的多方协调和共识构建。即便波兰有意采取更主动的军事行动,也不得不审慎考量盟国的立场和支持限度。美国驻军和大幅军售固然增强了波兰的防御实力,无疑将被俄罗斯解读为战略挑衅,进而会导致安全困境的恶化。

波兰是否会被直接卷入俄乌冲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关键变量——战略误判和突发性外部事件。俄罗斯的任何进一步军事试探——例如近期发生的无人机越境事件——将直接考验波兰的反应能力和战略定力。如果未来再次发生导弹或无人机进入波兰领空,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或设施损毁,华沙或难以继续保持克制。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Radoslaw Sikorski)发出威胁称,“如果另一枚导弹或飞机未经允许,无论是故意还是错误地进入我们的领空并被击落,残骸落在北约领土上,请不要来这里抱怨。”

现代智能战争的复杂性进一步放大了危机误判的风险。导弹偏航和电子战干扰等均可能触发非计划内的军事行动升级,成为局势失控的导火索,波兰可能在无意间陷入更广泛的不可控冲突漩涡。9月28日凌晨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大规模空袭,波兰驻乌克兰大使馆被击中。这无疑加剧了本就紧张的俄波关系,给地区安全形势火上浇油,更是对波兰战略能力和定力的考验。

波兰显示的强硬态度正在将其推向地缘博弈的前沿,成为西方阵营与俄罗斯对抗的危险前线。尽管北约第五条款提供集体防御承诺,但若俄罗斯将波兰的军事动员视为系统性“挑衅”,采取先发制人或升级反制措施,地区冲突存在显著扩大的风险。而在极端情况下,若冲突向核威慑边缘推移,未来的危机或将在一个更为不确定、也更危险的“暗云笼罩”的天空下展开。

除了安全风险,波兰在经济层面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波兰以“国家安全”为由单方面关闭与白俄罗斯边境,导致中欧班列——这一贯穿亚欧的重要贸易动脉陷入停滞。作为中欧班列进入欧盟的关键节点,波兰马拉舍维奇口岸承担着约90%的班列过境运输量。波兰关闭口岸虽意在向北约展示立场、对俄罗斯及白俄罗斯施压,但直接经济后果非常严重。在口岸关闭的两周内,每年靠中欧班列能赚250亿欧元的波兰国有铁路巨头PKP Cargo收入骤减,当地失业率飙升,通关、装卸及地方税收大幅下滑。尽管波兰政府强称封锁“代价高昂但必要”,但其作为中东欧物流枢纽的信誉和地位已然受到严重冲击。

更重要的是,此举暴露出波兰政策环境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稳定性,促使国际货主和资本开始被迫或主动寻求替代路线,以避免过度依赖波兰通道。18天直达欧洲的“中欧北极快航”与跨里海“南通道”等替代线路正逐渐兴起,削弱了波兰长期以来作为“中欧门户”的不可替代性。波兰虽以关停边境获得了短暂的政治筹码,却动摇了其作为可靠过境国的长期信誉,对中欧尤其是与中东欧国家的整体经贸稳定性造成连锁影响和抱怨。关停边境的决策已引发中方重新评估在中东欧的供应链布局和区域合作韧性。

波兰在安全、经济与外交间的战略牵扯

波兰正处于关键的战略十字路口:面临俄乌冲突变局的战略猛进不仅关系到自身安全,也将深刻影响中东欧乃至整个欧洲的安全架构演变。波兰持续强化军备并采取坚定的对俄强硬姿态,遽然成为西方阵营对抗俄罗斯的前沿力量。

然而,波兰能否在强化自身防卫、维护地区稳定和寻求更大国际话语权之间找到平衡点,将决定其在欧洲政治重构博弈进程中的战略调整成色。在特朗普政府调停俄乌冲突缺乏实质进展的当下,面对俄罗斯的频繁军事行动试探,波兰如何既展示决心和底线,又管控危机、防止对抗螺旋升级,同时开展富有弹性的外交并避免经济军事化的消极后果,是波兰政府不得不亟需权衡的战略奔突的多重窘境。

(王从越,清华大学“水木学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朱政宇,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王从越 朱政宇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