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选择,换来的是被所有人遗忘!
八十年前的一次站队,让一百多万人失去了家园,连名字都从法律里抹掉,变成了世界上最尴尬的“没人要”的民族……
脚下的土地不认你,老家不接收你,邻居避之不及——这不是电影,而是真实的生活!
他们叫罗兴亚人。
在缅甸,他们没有身份证,不能投票,不能参军,不能当官;连孩子出生那天,都不能拿到一纸证明。生来就是“黑户”,死了,也没个地方安葬。
可故事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
1942年,日本人打到仰光,英国殖民者溃不成军,临时拉上若开邦穆斯林当帮手,并武装了两万多人,说是干日本人。
但是——他们扭头先对准了自己身边的若开族邻居。
几个月内,两万多若开族被杀,那片地方血流成河
这种血债,没有和解的可能。
若开族反击,几千穆斯林倒在乱刀之下,从此这两族结下世仇,被牢牢钉在“外来者”的标签上。
等到缅甸独立前夕,这群穆斯林不想留在佛教徒占多数的缅甸,还想把地盘划给东巴基斯坦。
新政府火力全开镇压,武装力量被打散,却埋下了“闹独立”的烙印。
1951年,他们给自己取了一个新名字——“罗兴亚人”,并开始说自己是这片土地的原住民。
但缅甸人一句不信。
1962年,军头吴奈温上台,不想再绕弯子。
1978年的“龙王行动”直接让二十万人逃到孟加拉国,村庄被烧光,土地被夺走,只留下废墟。
真正的致命一击,是1982年的《缅甸公民法》。
135个认可民族名单里,没有罗兴亚人
更狠的是,要想取得公民身份,你得证明祖先1823年前就在缅甸生活。这个年份选得恰好——因为正是在那之后,大批劳工才从孟加拉迁来若开邦。
于是,一夜之间,这个民族被从法律上抹去。
之后几十年,他们像影子一样活着:不能投票,政党被取缔,当选议员因为“不是公民”而坐牢;工作、上学、结婚,全都步步受限。
2016年,昂山素季上台,他们以为春天来了,可她早在2013年就说过:“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国民。” 因为在缅甸,同情罗兴亚人等于政治自杀。
2017年8月25日,150名罗兴亚武装袭击警察哨所,死了59个,总共71人死亡。对军方来说,这就是天赐的理由。
军队开始大规模清剿:杀戮、焚烧、强奸……三百多个村庄,从地图上消失。
几个月里,七十多万人丧失家园,这是近代史上最快最大的难民潮之一!
活下来的人涌进孟加拉国的科克斯巴扎尔——世界最大难民营。竹棚密密麻麻,看不到尽头。每天的口粮价值20美分,越来越短缺,疾病和绝望蔓延。
可即便同为穆斯林,孟加拉对他们依然防备——因为1971年孟加拉独立战争时,他们选了一条最绝的路:站在巴基斯坦那一边……帮助镇压孟加拉人。这笔账,对方没忘。
所以今天,他们成了真正的孤儿:缅甸不要,孟加拉嫌弃,世界各国都绕着走。
有钱有权的大国不愿意背这个沉重包袱,小国怕带来无穷麻烦。
他们的一生,都困在那一次又一次错误选择的后果里——历史上的站错队、战争中的鲜血账本、现实中的法律排斥,把一整个民族推向死角。
没有身份认同,没有国家庇护,在民族国家构成的世界里,这意味着最后只有一个结局——消失
有人替他们喊冤,说这是种族清洗;也有人冷眼旁观,说这完全是咎由自取;甚至有人觉得两者夹杂才是事实——既有大国博弈碾压弱小民族的必然,也有这个民族一次又一次赌错方向的必然。
那么问题来了——
一个民族犯下的错,需要用几代人的漂泊和饥饿偿还吗?
如果当初1942年他们做出了另一个选择,现在会不会是另一种局面?
还是说,在那样的历史洪流下,他们无论怎么选,结果都一样?
你觉得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