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在加沙公开了49名以色列人质的照片,所有人下面都压着同一个名字:罗恩·阿拉德。看见这行字,心里“咯噔”一下。懂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不是随意摆的字母,这是往以色列社会心理最敏感的一根神经上按了一下。一个关于“永远找不到”的旧案,再次被拉回聚光灯下。
加沙城的总攻已经连轴转了10天,以军的装甲、步兵和工兵混编推进,直插加沙城心脏地带。摧毁了1000多个目标,其中包含100栋楼房。对外宣布的战果里,还写着“打死150名哈马斯成员”、“缴获轻机枪、火箭弹、用于监视以军动向的监控系统与摄像头、观察哨”,并且“摧毁多条地道”。以军第98师进了城,地毯式搜索,逐街逐栋。扩音器反复播放撤离通告,要求城内居民全部离开。城里的人,有的背着孩子走,有的推着轮椅,有的干脆站在门口,盯着天上的灰尘不动。
在这个节点,哈马斯把人质照片一次性甩出来,编号排得整整齐齐。这49人里包含生者,也包含已经确认死亡的人。配文很刺耳,“告别照片”。意思再明确不过:别谈条件,别做梦,内塔尼亚胡不松口,那些人就只能成为记忆。更阴冷的,是每张照片下那串名字。罗恩·阿拉德。一整排,都写这四个字。对着以色列说一句,找吧,你们还记得那位飞行军官吗?你们找了三十年,也没把他带回家。现在,这一排人,也会变成那样。
那个年代,阿迈勒运动的势力在黎巴嫩举足轻重,甚至压过后来声名更盛的真主党。运动领导人纳比·贝里宣布关押了以色列空军成员阿拉德,一年后还公开了照片。以色列的搜寻紧接着在暗处展开,摩萨德往北追到山谷,往东探到边境。1989年,以色列越境抓人,带走了真主党高级成员阿卜杜勒·卡里姆·奥贝德,希望从他口中撬出关键信息,审了又审,线索还是断在半空。1994年,以色列特种部队再度潜入,抓了黎巴嫩游击队领导人穆斯塔法·迪拉尼。这个动作,在国际上掀起风浪,关于越境绑架的争议直冲联合国。后来,以方在2004年的一次交换里放了435名被关押的阿拉伯人,迪拉尼也在名单里,想换回一名以色列商人和三名以军士兵的遗体。换来了什么?换来的是对“人质筹码”的又一轮认识。
更令人错愕的,是那笔敲在历史注脚里的“100亿美元”。九十年代,以情部门去找了伊朗,摆上筹码:愿意提供100亿美元援助,只要换到关于阿拉德的确切情报。伊朗的答复很直接,说自己并不知道阿拉德被关在哪儿,这钱赚不到。多年后,以军情报系统阿曼在2004年成立秘密委员会,由少将阿哈龙·泽维-法卡什牵头,试图把散落在各处的线索串一串。2016年,叙利亚社会民族党的一名黎巴嫩籍军事指挥官穆菲德·昆塔尔在法庭上披露了他所了解的“最终命运”。原来,当年阿迈勒抓获阿拉德后,负责安全的穆斯塔法把他押到贝卡谷地隐蔽地点关押。到1988年,穆斯塔法转投真主党,顺手把人也移交过去。命运在那年冬天发生了转折,因关押条件与疾病交织,阿拉德去世,被埋在贝卡谷地某处。连后来伊朗与真主党的高层,都说不出准确位置。
这串故事拉回今天,你就能看懂哈马斯的用意。照片墙上那串名字,是一记“心理战”的重拳。它不是说给外界听的,更多是说给以色列社会与军队听的。你们的军队正往城里压,我把人质摆出来,提醒你们:越打,越找不到。罗恩·阿拉德就是前车之鉴。
以军的说法是10天摧毁上千目标,打死150名哈马斯成员。哈马斯一边躲在地道和密集城区,一边出拳回击,想用人质和熟悉地形换时间。这场战局里的“真实”,往往被不同口径的统计包裹住。谁的数字更准?街巷之间谁占上风?普通人更关心另一端:自家门口那栋楼还能不能保住,家人有没有安全出口,手机有没有信号,听见的炮声是靠近还是远离。
城里有地道,城上有摄像头和观察点,墙内还有暗门。以军说已缴获了对自己进行监视的设备,也跟着把地道口一个个炸塌。对哈马斯来说,地道是生命线,是补给线,也是藏身处;对以军来说,地道是陷阱,是迷宫,是拖住步伐的沙带。工程作战车轰鸣,步兵贴着墙走,狙击手找高点,无人机会在上空盘旋。每推进一个街区,都可能被迫停下做搜索。每搜索一个街区,背后的火线就拉得更长。
同样冷酷的,是另一个事实。把人变成筹码,短期看似“有用”,长期只会把仇恨焊死。九十年代那笔“100亿美元”的价码,像一个刺眼的标注,让人质议题变成赤裸裸的交易学。有人说,这是一种不得不做的现实选择;也有人说,这正是困局久久打不开的原因之一。无论哪种看法,这些数字背后都是真人真命。每一笔筹码,都在透支一个家庭的希望。
加沙城这场硬仗,不是简单的“打一场就见分晓”。街区战没有捷径,地道战没有捷径,救人更没有捷径。以军把“撤离”喊在前头,可城内的人并非都能走动,老人、病患、儿童,甚至可能连水都接不上。气温一天天往下掉,停电、缺药、通讯断续,活下去的成本在快速抬升。战术层面的推进,抵不过生活层面的崩塌。这个冬天,对很多人来说,会格外漫长。
从公开的信息看,哈马斯不会一次性释放全部人质,以军也不会在这个节点停手。这是一场彼此都没有“让子弹飞一会儿”耐心的对决。谁退,谁被骂;谁缓,谁背锅。政治人物身后的压力,一点不比前线火力小。内塔尼亚胡被指“顽固”,但他的支持者也会说“不能软”。这种话在对立面同样存在。语言越顶格,出路就越窄。
这十天,我们看到战报、看到照片、看到“罗恩·阿拉德”四个字被反复叠印。也看到了三十多年前的一段历史,被拽出来当作现实的注脚。历史并没有远到可以当作故事去讲,它就在冲突的现场,化作一句咬牙的话、一个不肯落下的签名、一张永远等不来的返乡车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