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女子买旗袍怀疑是寿衣
7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八月二十六日,江西南昌,一位女士在网上发帖,说自己可能买到了当旗袍卖的寿衣。她喜欢穿旗袍,偶然看到网传有商家拿寿衣冒充新中式服装,便回家翻出自己去年买的一件旗袍细看。一数,八个扣子。百度一搜,说活人衣服是单扣,寿衣才用双扣。再看面料不修身,前襟开扣,越看越像寿衣。商家找不到,她便发帖提醒大家,买旗袍要小心,别穿了死人衣服上身。
看了这则消息,我的第一反应只有两个字:荒诞。先说这位女士的“推理逻辑”:她先入为主认为“寿衣才用双扣”,然后对号入座自己旗袍的8个双扣;再查百度确认“活人穿单扣”,便认定“双扣=寿衣”;最后用“面料不修身”“胸部开扣”强化结论。逻辑看似“有理有据”,实则是把“相关性”当“因果性”,或者说,是把“个别特征”当“本质属性”。
服装设计的基本常识是:扣子数量、位置、面料选择,本质是功能与审美的结合。双扣可以是装饰(比如中式盘扣的工艺美感),可以是加固(比如厚面料需要多扣固定),甚至可以是设计语言(比如解构主义服装故意打破常规)。她所谓的“活人单扣、寿衣双扣”,不过是网络上未经验证的碎片信息,既没考虑服装品类的多样性(旗袍、汉服、新中式服装各有设计逻辑),也没区分“传统寿衣”与“现代服装”的工艺差异。用这种“百度式认知”去判断商品属性,和“看到白大褂就喊医生”有什么区别?
更危险的是,这种低认知正在演变成“滥用举报”的工具。这些案例的共同特征是:举报者用“主观联想”替代“事实核查”,用“道德审判”替代“法律程序”,把公共平台当成了“情绪宣泄场”。
低认知人群的“武器库”里,往往只有三样东西:碎片化的网络信息、未经证实的个人经验、被放大的道德焦虑。
观察下这些人就可以发现,他们很习惯用“我觉得”“我听说”代替“数据显示”“专业验证”。就像这位女士,她从未尝试过咨询旗袍设计师了解工艺,甚至连“寿衣”的具体形制都没搞清楚(传统寿衣多为直筒窄袖,与她描述的“宽松面料”明显不符)。如此“认知惰性”,本质上是对公共责任的逃避——自己不花时间核实,却要让商家、平台甚至整个社会为她的“猜测”买单。
此类人群的危害,远不止“闹笑话”。当“疑似寿衣”的举报登上热搜,真正做旗袍的手艺人可能被无辜牵连,店铺评分下跌、订单取消;随着“卖假货”的谣言扩散,合规商家需花大量精力自证清白,增加运营成本。
低认知人群的共同“画像”,是“认知闭合需求”高于“认知探索需求”。害怕面对“不确定”,于是用“简单归因”替代“复杂思考”;也拒绝“深度验证”,因为“动脑太累”;反而沉迷“道德优越感”,享受“我是为你好”的自我感动。
更危险的是,这些人的声音往往被放大。平台为了流量,媒体为了热度,把他们的表演当新闻。一次低认知的发帖,能引来百万转发,变成“全民警惕”。而真正理性的声音,反而被淹没。久而久之,社会风气被扭曲,人人自危,不敢创新,不敢表达。最后,我们活在一个由最低认知水平决定的公共空间里。
一个社会,如果任由低认知人群滥用举报,那离野蛮就不远了。我们该警惕的,不是一件旗袍,而是那种用无知丈量世界、用情绪审判他人的思维方式。它比八颗扣子可怕得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