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电影网专稿 当三国,这个充满权谋、战争与英雄气概的时代被再度搬上银幕,尤其是以动画电影的形式来呈现时,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怎样的三国?
国庆档上映的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给出了它的答案——不叫“三国”,而叫“三国的星空”。第一部视角集中,聚焦曹操青壮年时期的故事,展现他的理想与挣扎,颠覆观众心中“奸雄”的刻板印象。
本片由易中天担任编剧和监制,故事基于他对三国历史的深入研究与独到理解。熟悉易中天《品三国》的观众不难发现,这将是一个有别于传统《三国演义》的三国故事。
1905电影网《对话》栏目专访《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导演于孟、袁原,从10个角度带领我们走进这版令人耳目一新的三国动画。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导演于孟(右)袁原(左)
#01 为何是“星空”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是国内首部官宣立项的三国题材动画电影,为什么选择“星空”作为意象?
袁原解释,三国是乱世,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个人面临不同选择,有闪光时刻,也有暗淡时分,他们就像星星组成了那个动荡年代下一片璀璨的星空。
于孟补充,“星空”更有深层文化意涵:这些历史人物经过后世文学作品的渲染,已经升华成为中国人民族记忆中的文化符号,如同永恒闪耀的星辰。
电影希望提供一个全新看待三国历史的视角,审视这些“星星”的抉择与使命,看他们如何成为传奇。“星空”概念也将贯穿整个系列,随着后续作品推出,更多英雄将陆续登场,共同拼出一幅完整的星图。
#02 聚焦三个人物
面对三国如星海般繁多的人物与事件,易中天的剧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取舍:紧紧围绕曹操、袁绍、刘协三人展开,省去了同一时期会出现的刘备、关羽、吕布等大家熟悉的人物。
于孟坦言:“最初的剧本从董卓之乱开始,涉及董卓、吕布、刘备、关羽、赵云等众多角色。但动画电影的容量有限,如果每个人都出场,每个人的故事都说不透。”
他们最终决定“忍痛割爱”,将所有笔墨倾注在曹操、袁绍与刘协三人的关系上,避免走马观花式的全景式叙事。
视角集中后,影片得以细致刻画曹操与袁绍从童年好友到成为战场对手的复杂情感,也更能深入探讨曹操和刘协之间微妙的君臣关系。
#03 重塑曹操形象
影片对曹操形象进行了重塑和“正名”。这里的曹操,不再是《三国演义》中狡诈多疑的乱世奸雄,而是一个怀抱理想、忠于汉室的赤诚青年。
易中天曾评价曹操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是一个“悲剧的、不完整的理想主义者”,电影正是将这一理解具象化。
片中的曹操爱笑,为战友落泪,个性豁达开朗、大气磅礴,如易中天所说,曹操是性情中人和本色英雄,这种本色使曹操的“雄”平添了许多可爱。
于孟分享,自己在接触本片前,对三国历史了解不深,和多数人一样,认为曹操偏向反面形象。通过研读史料,他才颠覆了这一印象。
他将这部电影定位为“曹操的一半人生”:“我们聚焦于他的青壮年时期,展现他的忠诚、拼搏与奋斗。曹操曾说‘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他选择西向迎奉汉献帝刘协,说明他年轻时确实有忠于大汉的一面,不能因晚年的转变就否定他早年的热血。”
#04 檀健次配音曹操
演员檀健次和三国的缘分不浅。他曾饰演司马昭和曹丕,此次为曹操配音,也是他首次为动画电影献声。导演们表示,选择檀健次是“声音定了人”。
袁原回忆配音过程时说,檀健次低沉磁性的音域,与他的外形成了巨大反差,“我在现场听得起鸡皮疙瘩,他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惊喜。”
于孟补充:“如果单看檀健次的形象,我们可能不会选择他。因为他太帅、太英俊了,跟我们心中的曹操形象不太一样。但我们是先听了檀健次配音的声音,才发现非常合适。”
更让导演们感动的是檀健次的专业与敬业精神。有一场曹操烧袁绍帅旗的戏需要补录,尽管当时他工作后已非常疲惫,还是主动协调时间补录,录完觉得状态不佳,又提出进棚重录。
于孟说,“补录的时候,他还反复听了其它不需要补录的段落,听完后又再录,最后呈现的效果非常好。”袁原也分享,“他有时会说:‘这是檀健次的声音,不是曹操的声音,曹操不会这样说话。’他非常沉浸在角色里。”
在易中天和导演们看来,檀健次用他的声音与精益求精的态度,为青年曹操注入了灵魂,让动画里的曹操形象“活”了过来。
#05 改编刘协的“衣带诏”
“衣带诏”是三国著名事件,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后,汉献帝刘协以血写诏缝于衣带,密传董承,计划诛杀曹操。
影片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改编处理。于孟解释,“衣带诏”是否真实存在,如今史学界仍有争议,刘协具体写下什么也无从得知,更多是记载董承“自称”受诏。
所以电影抓住“自称”这一关键词进行发挥创作:刘协的诏书并未要求刺杀曹操,刺杀计划实为董承的密谋。这表现了曹操与刘协之间存在误解。
“在以往的影视作品里,汉献帝刘协多是懦弱窝囊的形象,但是研究正史会发现,他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数能够善终的末代皇帝。”于孟认为,这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刘协绝非傀儡,能在乱世中周旋于权臣之间并得以善终,必然有他生存得智慧;第二,曹操也非想象中残暴,因为他始终未对刘协下杀手。
因此,主创想呈现历史的另外一种可能,“衣带诏”的改编正是基于这种理解,让刘协的形象更加积极正面、丰满立体。
#06 袁绍与曹操,从好友到对手
曹操与袁绍的关系,是影片的一条情感主线。导演们特意在电影开场安排了两人童年时的“偷窃戏”,体现他们不同的性格底色,也预示了未来截然不同的命运。
袁原分析,曹操小时候更单纯,只为玩乐,袁绍的心思则要更复杂一些。这种性格差异,在他们成长后被放大,导致人生价值观的南辕北辙。
影片细腻展现了两人从幼时好友到官渡战场上生死对手的关系演变。袁原说,删去其他支线,正是为了把两人之间的情感关联与分道扬镳做得更充分。
#07 制作难度之最
谈及制作中最具挑战性的场面,两位导演都提到了两场戏:袁绍设宴和官渡之战。
袁绍设宴款待曹操这场戏考据并重现了汉代饮食文化。宴席菜品包括鱼脍、貘炙、太羹、羌煮等,体现生鱼片实为中国汉代传统饮食,“脍炙人口”的食用方式也早已有之。易中天说:“我想告诉观众,生鱼片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场戏也让两位导演最纠结。“动画电影要放大呈现这些食材,细节必须清晰,让人有想吃的欲望。所以我们反复纠结、打磨每道菜的质感”。于孟说,表面是美食,内里却是曹操和袁绍剑拔弩张的权谋较量,希望成年人看到暗流涌动的政治博弈,孩子们看到的是诱人美食。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曹操以约两万兵力击破袁绍十万大军,实现逆风翻盘。
这场戏也是影片的动作高潮,制作宏大,呈现了圆阵、横矛、左右夹击、霹雳车、夜烧乌巢等战术智慧。如何将持续一年多的官渡之战浓缩进有限篇幅,是一大挑战。
最终,官渡之战被拆解为三场风格迥异的战争场面。“基于历史,我们希望通过不同的视觉语言和战术侧重,展现曹操和袁绍的排兵布阵,让观众的视觉刺激体验持续升级。”袁原说。
#08 历史考据与美学平衡
全片超过1400个动画资产,参考来自国内外130家博物馆、研究院、遗址的馆藏文物。如场景道具、角色服饰、花纹建筑、食物器皿等,遵循易中天坚持的“扎扎实实”原则,力求还原历史风貌,甚至在一些细节上格外执着。
最典型的例子是“马镫”。于孟分享,很多古装剧都有马镫,但考古证实汉代并没有。易老师对此非常坚持,认为必须遵照史实。这给动作设计带来了很大困难,武将只能靠双腿夹紧马腹,但正是这些细节的累积,构建起了影片真实可信的历史质感。
当然,创作也需要灵活性。例如,历史上的官渡战场发生在平原,导演们经过与易中天、顾问团队协商,画面中最终加入了一些起伏的丘陵,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与战场的表现力。
#09 中国动画人的接力
“和动画电影人合作,我的感受是大家非常团结,特别齐心协力。”于孟介绍,《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由全国110家动画公司、2251位制作人员共同完成。
于孟曾担任《长空之王》制片人,本身是动画专业,毕业后虽未直接进入行业,但随着这些年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他选择回归本行。他也感慨:“袁导他们这些动画电影人花了这么多年铺路,我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往前走。”
袁原是红鲤动画创始人之一,曾参与《深海》《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等动画电影的幕后制作,亲身经历并见证了中国动画工业体系的成长。这些积累的技术与宝贵经验,都成为了《三国的星空》得以实现的养分。
#10 下一部聚焦“赤壁”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结尾彩蛋,预示下一部电影为“赤壁”,将聚焦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大军,这是三国史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导演们点出,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这场关键战役也造就了曹操更加复杂的人格。尽管对第二部的剧情守口如瓶,未透露续集是否依然以曹操为核心视角,但仍能感受到导演们对这一系列创作投入的巨大热情。
在他们看来,《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像序幕,到了“赤壁”,将会“应出尽出”,更多大家熟悉和喜爱的英雄人物将轮番登场,点亮那片绚烂的三国历史星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