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诺贝尔化学奖一文看懂诺贝尔化学奖

当地时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北川进(Susumu Kitagawa)、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以及奥马尔·M·亚吉(Omar M. Yaghi)三位科学家,以表彰其在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开发领域的贡献。

一文看懂诺贝尔化学奖

这是一种什么材料?

MOFs这种创新材料被形容为“具有化学反应空间的分子结构”,代表了一类具有革命意义的新型物质。它不仅为材料科学带来了深刻变革,也为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MOFs凭借其独特的结构设计,拥有极其庞大的内部表面积,使二氧化碳、甲烷或水蒸气等气体能够在其微小的空腔中自由流动,从而实现多种可定制的化学功能。科学家们将这种材料形象地称为“具有特定用途的分子建筑”。

一文看懂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指出,这类材料中有一些展现出惊人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物质的表面积大小,通常用平方米/克表示。比表面积越大,表示单位质量物质的表面积越大)—— 一块体积仅相当于方糖大小的这类材料,其内部表面积却可达到一个大型足球场的规模。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成员奥洛夫·拉姆斯特伦(Olof Ramström)也形象地比喻到:“这种材料几乎就像《哈利·波特》中赫敏的魔法手提包一样,内部空间远远大于外表所示,内部可以装下大量东西而外部并不显得沉重或鼓胀。”

现如今,化学家们已合成了数以万计的MOFs材料。它们正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比如捕获水果释放的乙烯气体,以延缓其成熟速度,也包括有毒污染物过滤、从沙漠空气中提取水分以及高效化学转化等,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一文看懂诺贝尔化学奖一文看懂诺贝尔化学奖

三名获奖者是什么背景,他们如何回应?

三名获奖者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罗布森教授的实验,并在约15年的时间里逐步发展成熟。

据诺贝尔委员会介绍,罗布森早在1989年就首次尝试构建金属有机框架,他将铜离子与四臂分子结合,得到了具有大空腔的晶体结构,这一成果预示着分子可自由进出。然而,当时的结构并不稳定,很快坍塌。随后,在1992年至2003年间,北川进与亚基不断改进,使结构实现了稳定性,从而奠定了整个研究领域的基础。“科学的认可往往需要时间,也常常依赖于不同路径上的研究者共同推动,”美国化学学会主席多萝西·菲利普斯(Dorothy Phillips)表示。

一文看懂诺贝尔化学奖

现年88岁的罗布森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出生于英国,20多岁时移居澳大利亚。自1966年起,罗布森教授便在墨尔本大学任教并从事科研工作。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成功制备出MOFs材料,并自此持续探索该领域的多种结构形式。墨尔本大学副校长马克·卡西迪教授(Professor Mark Cassidy)表示,“罗布森教授是一名谦逊的科学家。他获得这一殊荣,只因为他始终热爱自己的事业——每天走进实验室,与学生讨论,思考宏大的化学问题,几十年来始终如一地做实验。”

北川进是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现年74岁。年轻时,他读过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的著作。书中引用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观点——我们必须质疑那些被认为有用的东西,即便某物未能即刻带来益处,终将显现其价值。北川进的科研生涯也是如此:20世纪90年代时,他试图研究多孔分子构造,但由于材料被认为无实际用途,屡遭拒绝。然而他并未放弃,最终迎来突破,他的研究团队利用钴、镍或锌离子与名为4,4′-联吡啶的分子,创造出由开放通道交错的三维金属-有机框架。

一文看懂诺贝尔化学奖

另一名获奖者亚吉今年60岁,他的父母是生活在约旦首都安曼的巴勒斯坦难民。亚吉在青少年时期移居美国。他的研究团队成功利用金属原子构建出一种晶体状结构,证明这种结构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具有极高的孔隙率。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声明时表示:“正是这项成果,点燃了整个研究领域的火花。”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称,亚吉“从一开始就深深爱上了化学”。

一文看懂诺贝尔化学奖

如今,这三名科学家共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分子结构形式——他们将金属原子与有机分子相结合,金属充当“节点”,有机分子起到“连接”作用,从而形成拥有巨大内部空腔的晶体结构,使气体和其他物质能够自由穿行。简单来说,材料外表“小巧”,却能容纳无数“物品”。

一文看懂诺贝尔化学奖

在京都大学的记者会上,北川进表示,他是在教室里工作时接到的获奖电话。“最近我经常接到奇怪的推销电话,当时心想‘又来了’,带着一点烦躁接起电话,结果发现是瑞典科学院评选委员会的主席,”他说自己“非常惊讶,也非常高兴”。在宣布获奖的电话采访中,他补充道:“我想把这份喜悦与另外两位共同分享。”他还表示:“我的梦想是捕捉空气,并将空气分离成二氧化碳、氧气、水等成分,再利用可再生能源将其转化为有用的材料。”罗布森在接受美联社电话采访时也坦言:“我当然非常高兴,同时也有些震惊。在我生命的晚年,能经历这样的重大时刻,我们终于等到了。”

诺贝尔化学奖背后的故事

诺贝尔化学奖是每年颁发的重要国际奖项,用以表彰在化学及相关科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个人。

一文看懂诺贝尔化学奖

尽管奖项以“化学”命名,但历届获奖者的研究范围常常跨越生物学与生命科学领域,这也引发了关于奖项边界是否应扩展的讨论。例如,居里夫人和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等科学家曾跨领域多次获奖,体现了不同科学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一些批评者认为这偏离了“纯化学”的初衷;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科学发展的自然结果——随着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日益增多,而目前并无独立的诺贝尔生物学奖。1978年,彼得·米切尔(Peter Mitchell)因发现生物体中ATP合成机制而获得化学奖,这一成果同样可视为医学领域的重大发现,进一步说明了学科界限的模糊性。

在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华盛顿大学的生物化学家戴维·贝克(David Baker)以及谷歌DeepMind的计算机科学家德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和约翰·贾姆珀(John Jumper),以表彰他们在解析和设计新型蛋白质方面的突破性技术。蛋白质是生命的基本构成单元,他们运用了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先进方法,为药物研发和新材料制造开辟了革命性潜力。

诺贝尔奖历史上也曾出现特殊情况。1924年,有35名化学家被提名,但委员会最终决定不颁发奖项。这是极其罕见的情况:诺贝尔化学奖历史上仅有八次出现此类决定,其中六次与世界大战的混乱有关。1925年的化学奖也被推迟至1926年才授予理查德·齐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连续两年未能获奖,无疑打击了当时科学家的信心,也引发了关于“什么样的科学成就才算真正造福人类”的讨论。

尽管如此,这种“空缺”也推动化学界更加坚定地追求突破。1925年,人类迎来了两项重要发现:铼(Rhenium)元素被成功发现,以及费舍尔–特洛普施合成法(Fischer–Tropsch process)被开发,用于制造碳氢化合物。

正如评论作者切瑞·马什(Cherry Marsh)在《化学世界》(Chemistry World,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所言,1924年的空缺就像一记警钟——提醒科学界,卓越必须被珍视,标准不可降低。科学教会人们在面对现实和挫折时,依然坚持追求创新与突破。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一文看懂诺贝尔化学奖一文看懂诺贝尔化学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