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以前和日本有冲突的时候,国人都会自发抵制日货。这次冲突比历次都严重却没有人喊抵制日货了。其实答案很简单,不是大家的立场变了,而是如今想找些值得抵制的日货,都变得困难起来——那些曾占据中国市场半壁江山的日本商品,早已被中国制造业的浪潮悄悄替代。
二十年前可不是这样。那时的家电卖场里,松下的彩电、索尼的随身听、夏普的空调几乎是品质的代名词,普通家庭能拥有一件日系家电,都算得上是值得说道的事。记得当年邻居家买了台东芝冰箱,特意请人帮忙抬上楼,邻里围着看了半天,羡慕的眼神里满是对“日本制造”的认可。
可现在再走进家电卖场,海尔的智能冰箱能精准控温,美的的空调节能静音,格力的核心技术甚至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和日系品牌掰手腕。日系家电的市场份额被压缩到个位数,除了少数高端型号,寻常百姓家早已难觅踪影,想抵制都找不到目标。
摩托车领域的变化更具代表性。上世纪九十年代,本田、雅马哈、铃木的摩托车穿梭在城市乡村的大街小巷,耐用的发动机和流畅的设计让国产车型望尘莫及。
那时年轻人结婚,能骑上一辆本田125,比现在开豪车还风光。可随着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崛起,钱江、春风等品牌不仅解决了发动机可靠性问题,还在外观设计和智能化上实现突破。更关键的是,新能源浪潮来袭,小牛、九号的电动摩托车凭借环保、便捷的优势迅速占领市场,直接让传统燃油摩托车的需求大幅萎缩,日系品牌的优势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最让人感慨的还是汽车市场。曾几何时,丰田的省油、本田的发动机技术、日产的舒适性,让日系车成为中国家庭购车的首选,一汽丰田、东风本田的4S店门口总能排起长队。但这几年,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国产新能源车企异军突起,不仅在续航里程、智能驾驶上赶超日系车,价格还更具优势。
去年的数据显示,比亚迪的年销量已经远超丰田、本田在华销量的总和,街头跑的新能源车里,十辆有八辆是国产。即便是燃油车领域,吉利、长城也凭借扎实的做工和丰富的配置,抢走了不少日系车的市场份额。消费者买车时不再盯着“日系”标签,而是更看重性价比和科技感,这种心态的转变,恰恰是国产汽车崛起的最好证明。
有人说日本还有高端制造业优势,可那些精密仪器、高端材料大多用于工业领域,普通消费者日常接触不到。就像台湾名嘴赖岳谦调侃的那样,如今日本能被普通民众熟知的民用产品,似乎只剩下那些登不上台面的影像内容了。
这背后其实是中国制造业的全面升级:从家电的核心压缩机到汽车的电池电机,从摩托车的发动机到电子产品的芯片设计,中国企业不仅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还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让“中国制造”既有质量又有价格优势。
更重要的是,国人的消费观念也变得成熟了。以前抵制日货,多少带着点“技不如人”的无奈情绪,试图用这种方式表达态度。可现在,大家更清楚:真正的自信不是拒绝别人的产品,而是自家的产品能做得更好。当海尔冰箱在欧洲市场热销,当比亚迪汽车出口到日本本土,当国产手机的拍照技术领先全球,这种由内而外的实力,远比喊几句抵制口号更有说服力。
说到底,没人喊抵制日货,不是因为立场动摇,而是因为中国制造业给了大家足够的底气。那些曾让我们羡慕的日货,如今要么被国产替代,要么沦为小众选择。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无数中国企业的默默深耕,是国家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与其说大家放弃了抵制,不如说我们用更强大的实力,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这才是一个国家真正崛起的模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