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长,咱们要挺住!”1952年10月23日夜,坑道里火光忽闪,王清珍贴在一名腹部中弹的排长耳边,用几乎被炮声吞没的嗓音给他打气。那名二十出头的北方小伙子疼得直冒冷汗,脸色煞白,连点头的力气都没有。就在这间隙,医护帐里传来呼喊:“小王,伤员膀胱压得厉害,尿不出来,再拖就会休克!”一句话把她从炮声里硬生生拉了出来。

很多年后回忆起那一夜,她只记得两件事:炸弹掀翻工事的震荡,以及橡胶导尿管被血迹粘住的腥甜味。可那天深夜前,她的故事并不是从坑道开始,而是两年前的一个夏末。

上甘岭,16岁女兵王清珍遇男兵因伤排尿难,二话不说用嘴助其排尿

1949年冬,鲁西南小镇刚摆脱土匪盘踞。十四岁的王清珍打小就机灵,家里却穷得揭不开锅。更要命的是,地方匪首看上了她那张清秀脸,三番两次逼婚。王家躲到邻村的苇荡子里,差点把老太太冻死。解放军追剿到此,一番激战后端掉匪巢,也顺手把王家救了出来。

说实话,小姑娘第一次见到整整齐齐的八路腰带,心里的震动比子弹还狠。那支部队临时组建卫生站,缺脚力。她不识字,却抢着跑腿送药、烧水冲针管。医护班班长看她干活麻利,给她找了本《卫生学入门》,“大”字都背不全的她硬是磕磕绊绊记了下来。

新中国刚立,征兵公示贴在石灰墙上,王清珍扯着父亲就往点验场跑。招兵干部摇头:“太小。”她一抹眼泪,脱口而出:“让我当兵!我不怕吃苦!”父亲帮腔:“孩子有这心,咱老王家认了。”那一年,她成了卫生员学员,军装把稚嫩肩膀裹得松松垮垮,却挡不住眼里的那股子狠劲。

上甘岭,16岁女兵王清珍遇男兵因伤排尿难,二话不说用嘴助其排尿

1951年入夏,第三批志愿军名单下发。部里原本想把她留在吉林做后方护理。她急得剪掉长辫子,冲政委嚷:“我跟着队伍学了两年,就是为打仗救人,不让我去算怎么回事!”政委哭笑不得,给她在表格上画了红钩。就这样,十六岁的王清珍跟队伍跨过鸭绿江。

真枪实弹可不是礼花。第一日下车,美军B-26机群低空铺路,投弹声像铁锤砸在鼓膜上。王清珍钻进弹坑后爬出来,看到一名双腿炸飞的通信兵趴在枕木旁,血沿着道砟淌成细渠。她手抖得厉害,却死死咬住牙,帮着军医先把人拖到涵洞,再用止血带勒大腿根。不到十分钟,那通信兵还是没挺住。鲜活的生命断在自己手上,是她踏上朝鲜土地的第一堂课。

此后,“背担架”成了她的代号。仅一个班次,她就能背出七八个重伤员。天气零下二十多度,身上汗水被北风吹成冰壳,一抻脊梁嘎啦作响。可就是这副身板,在上甘岭成了别人生死攸关的支点。

上甘岭,16岁女兵王清珍遇男兵因伤排尿难,二话不说用嘴助其排尿

10月14日,炮战开幕,志愿军坑道里塞满高爆弹震碎的石屑。卫生员严重不足,王清珍被编进前沿弹药洞当值班医护,负责二十多号人的全部护理。从灌肠到换药,她都得一人扛。睡眠?想都别想,最多靠在沙袋上眯十分钟。

战斗进入第九天,那个我们开篇提到的排长被飞弹划开腹腔,肝叶裸露。紧急止血后人总算救回,可膀胱受挤压,导尿管插进去像堵死的水管。没几下功夫,排长额头细汗直冒,血压往下掉。按常规处理,需要男大夫用口腔负压带动导尿,才可能把管路畅通;可坑道里只有她一个医护。

“我来。”王清珍拿起那截被汗水泡皱的胶管头。排长尴尬地挡手:“不行,你是姑娘家。”她嗓音冷硬:“要脸还是要命?你选一个。”管子凉,血腥味刺鼻,她嘴唇抖了下又紧紧咬住。负压终于把尿液一点点吸出,排长长舒一口气,人也稳住了血压。两分钟,看似寻常,却拖回一条命。

上甘岭,16岁女兵王清珍遇男兵因伤排尿难,二话不说用嘴助其排尿

第二天,指导员在坑道口宣布给她记二等功。工事里掌声杳杳,却有士兵悄悄说:“这丫头,真硬。”王清珍把纸条塞进棉袄,继续去配磺胺粉。她心里清楚,比起前线那些在火舌里冲锋的步兵,自己那点勇气根本不算什么。

抗美援朝打到1953年夏,王清珍随部队辗转多个阵地,统计战绩对她没意义,她只关心救活了多少人。参战两年,她背回来的重伤员中,有37人后来能站着回国。有意思的是,最先受她“负压相助”的那位排长,复员后跑了上千公里到她老家,硬塞给王母一袋白面、一块手表:“要不是小王,我早没命了。”老人家连连摆手,排长憨笑:“嫂子收下,我才能心安。”

1954年秋,部队轮换回国。十八岁的王清珍把军装折得方方正正,胸前二等功章在日光下闪,像是用无数鲜血反射出来的火。她没选择转业,而是考入陆军军医学校继续深造,她说:“战场上缺医生,我得学会真本事。”

上甘岭,16岁女兵王清珍遇男兵因伤排尿难,二话不说用嘴助其排尿

今天看档案,这段经历只有寥寥数笔: “上甘岭救护员王清珍,临战处置果断,作风顽强。”可老战友提到她,最先想到的不是那方小勋章,而是深夜坑道里那个几乎赌上尊严的举动。因为在那一个动作面前,性别、年龄、羞耻全都被生命这两个字踩得粉碎。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那些甚至来不及成年的女兵,志愿军的野战救护链会断成什么样?从鸭绿江到五圣山,很多关键节点就是靠她们的肩膀、呼吸和决绝撑了起来。

遗憾的是,王清珍后来极少谈起战场轶事。她只在一次内部培训上微微皱眉:“医护兵要记住,病号是病号,别想旁的。”短短一句,把当年那夜的尴尬和惊心一笔带过。

上甘岭,16岁女兵王清珍遇男兵因伤排尿难,二话不说用嘴助其排尿

战后岁月流逝,她在总后所属医院干了整整三十年,培养出数百名外科护士。有人好奇问:“您怎么这么懂急救?”她把棉签往钢盆里一扔:“那是炮火教的。”声音还是当年的利落,带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劲儿。

如今档案袋泛黄,可那段经历没有褪色。十六岁少女背着满山硝烟走进历史,她没谈英雄,也不讲牺牲,只认一个理——多救一人,就赔得值。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