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2025年1月28日,一张歼-50降落时展开全动翼尖的模糊照片,成为这架神秘战机最后的公开影像。与成飞六代机歼-36近期高频试飞形成鲜明对比,沈飞六代机歼-50的“低调”显然引发不少军迷的猜测。这究竟是正常研发节奏,还是另有隐情?

歼-36高频试飞 歼-50为何“消失”了

▲1月28日网传疑似歼-50降落时的照片

六代机的研发方向大致围绕以下几个关键点展开:高隐身性、高超音速巡航能力、强大的态势感知与信息战能力、高度智能化与先进的武器系统。歼-50虽然不像歼-36那样在试飞频率上抢眼,但其独特的技术路线同样令人瞩目。

首先,歼-50同样采用了无垂尾、无平尾、无鸭翼的设计,仅靠机翼和全动翼尖进行操控。这种“无尾”布局能够降低雷达散射截面积(RCS),提升隐身能力,同时减少空气阻力,使其具备更强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兰姆达机翼结合了大锐角三角形前机身,使其具备良好的跨音速性能。全动翼尖的引入,则弥补了兰姆达机翼在滚转性能上的不足,使其在高速机动时仍然具备较强的控制能力。

歼-36高频试飞 歼-50为何“消失”了

▲网传歼-50试飞照片

此外,相较于歼-36,歼-50大概率还采用了腹部DSI(无附面层隔道)进气道,这不仅提高了隐身性能,还减少了结构重量,提高了进气效率。DSI进气道已经在歼-20和歼-31上得到验证,能够兼顾超音速与亚音速飞行的进气需求。

而六代机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超音速巡航(Supercruise),即不依赖加力燃烧室实现1.5马赫以上的持续飞行能力。目前推测,歼-50如果搭载涡扇-15发动机,超巡速度可以达到1.5马赫左右;如果未来换装新一代变循环发动机,则可能达到1.6马赫甚至更高。相比歼-36更倾向于信息化作战,歼-50似乎在超音速飞行性能方面下了更多功夫,使其更具“空中格斗”优势。

歼-36高频试飞 歼-50为何“消失”了

▲歼-50上舰想象图

既然歼-50技术上不逊色于歼-36,为何进度明显落后?可能的原因包括:

其一,歼-50和歼-36同属六代机,但它们的定位并不完全相同。歼-36似乎已经明确被解放军空军选中,因此试飞频率较高,力求尽快完成测试。而歼-50的军种归属尚未完全明确,是空军、海军共用?还是海军舰载机?尚未有官方信息确认。此外,歼-50采用了全动翼尖等较为激进的设计,可能在试飞过程中遇到了更复杂的气动验证挑战,导致需要更多时间优化控制律。

其二,目前歼-50测试使用的可能还是涡扇-10改进型,并未搭载最终的矢量推力发动机。由于歼-50设计上高度依赖矢量推力系统(TVS)来补足超音速机动性,因此需要等待合适的发动机匹配。而目前国内在矢量喷管方面有二元矩形喷管和三元轴对称喷管两种技术路线。如果歼-50配备侧弹仓,可能采用三元轴对称喷管,增强近距离格斗能力。如果以远程隐身突袭为主,可能采用二元矩形喷管,提升隐身性能。这类适配工作需要反复调整,因此可能拖慢试飞进度。

歼-36高频试飞 歼-50为何“消失”了

▲歼-36与歼-50同框舰想象图

当前歼-36的进度明显快于歼-50,可能也与成飞与沈飞的竞争关系有关。毕竟,歼-20已经奠定了成飞在五代机领域的主导地位,而沈飞的歼-35仍处于发展阶段。歼-50若想突围,必须展现出与歼-36不同的独特优势。从目前情况来看,歼-36或许已经被明确列为空军的下一代主力战斗机,而歼-50的最终定位仍未完全确定。这种军方倾向性的不同,也可能影响试飞节奏。

不过,尽管当前试飞进度较慢,但歼-50仍然有机会在六代机竞赛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沈飞将其调整为海军舰载机,那么它可能成为中国未来航母舰载六代机的有力竞争者,填补歼-35与歼-15的空档。而如果空军对其提出更高超音速性能要求,那么它可能会调整设计,突出长航时、高速突袭作战能力,类似于F-22的进化版。随着矢量发动机与全动翼尖的联动优化,歼-50的机动性甚至有望超过F-22,在近距离格斗中占据上风。

歼-36高频试飞 歼-50为何“消失”了

▲歼-50想象图

总的来说,歼-50虽暂时“隐身”,但未来仍有较大潜力。随着关键技术(矢量喷管、变循环发动机等)逐步成熟,其试飞进度可能会迎来新一轮加速。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沈飞拿出一款让人眼前一亮的六代机新方案。总之,六代机竞赛,远未结束,歼-50仍有逆袭的可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