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报道,7月4日开始,“日本末世预言”“日本将发生毁灭性地震”的消息,逐渐霸榜社交媒体平台。
传言所指的,是“日本2025年7月5日凌晨4时18分将发生大地震”。
▎日本东京资料图
该网传内容引发高度关注。7月5日凌晨4时,日本全国紧急地震速报的视频直播一度吸引了近25万人蹲点观看。
如今,预言时间点已过,“毁灭性大地震”没有应验,仅日本鹿儿岛县吐噶喇列岛附近海域5日发生5.4级地震。
围绕这一传言,日本政府和科学界多次下场辟谣,日本旅游业受到冲击,甚至日本超市出现抢购潮,还有民众恐慌性逃离。
日本气象厅5日上午召开发布会,再次强调“7月5日大地震”纯属谣言,地震无法精确预测,呼吁民众回归理性。
这一引发多国网友热议的谣言,是如何冒出并传播开的?
1
漫画书中的一个梦
说起来,这则引发恐慌的“末日预言”的源头,竟然出自日本一位漫画家做的一个梦。
日本漫画家龙树谅1999年出版的《我所看见的未来》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梦境:“2025年7月5日凌晨4时18分,菲律宾海域海底爆炸引发百米海啸,吞噬日本三分之一国土。”
书中还附上模拟图和地图,显示灾难的区域。漫画家还在后记中写道,如果梦境的日子就是现实发生的那一天,那么,2025年7月5日就是这场灾难的具体时间点。
这个预言之所以被眼尖的网友关注,除了其中提及的今年日期,还因为书中曾模糊提及“2011年3月大灾难”。这与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时间巧妙吻合。
▎2011年日本大地震的重灾区岩手县大船渡市
就这样,漫画中这则对今年7月5日的预言开始在网上流传开来,成为了网友们相传的“日本大地震”“日本末日预言”“末世预言”。
据央视新闻报道,随着相关传言在网上发酵,今年已经70岁的龙树谅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说,自己并不是预言家。她记录的是梦境,并非有意引发恐慌。
龙树谅还在2025年6月的新书《天使的遗言》中澄清:“7月5日只是记录梦境的日期,并非灾难发生日。”
她还强调,书中内容被出版社加工炒作,自己并没有完全参与内容的定稿。至于7月5日这个日期的来历,很可能是当时编辑根据自己过去一些发言所作的判断。
尽管作者出面澄清,日本网上还是出现了“作者被高层威胁改口”“政府掩盖真相”等阴谋论。
▎日本东京街头资料图
2
现实地震与漫画预言叠加
另一方面,日本官方公布的地震预测和相关数据,引发高度关注。官方信息叠加漫画预言,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不断发酵,进而演变成一场席卷日本的“预言恐慌”。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1月,日本政府地震调查委员会预测,30年内潜在的日本东部太平洋“南海海沟大地震”发生几率约为80%。3月,日本政府专家组发布报告说,“南海海沟大地震”可能直接导致29.8万人死亡,比2012年的预计减少2.5万人。
日本政府这一最新预测,经媒体报道后曾在网上得到广泛关注。
据央视新闻报道,6月底以来,日本西南部鹿儿岛县吐噶喇列岛及其附近海域,地震活动频繁。日本气象厅称,自6月21日8时起至7月2日16时,当地已累计发生有感地震911次。
基于此,日本社交媒体上开始出现传言:“吐噶喇列岛频发地震后,日本其他地区或发生大规模地震”。网友们又将此传言与之前的漫画预言相关联。
日本地震专家予以驳斥,认为这一说法“毫无科学依据”。由于地震频发让当地居民的不安难以消除,日本气象厅7月2日还专门召开紧急记者会,进行权威信息发布。
▎日本西南部鹿儿岛
漫画预言与现实地震情况的叠加效应,进一步引发连锁反应。恐慌情绪在日本及全球蔓延。
部分民众因恐惧撤离或推迟出行,部分旅行社赴日本旅游团退订率高达80%,航空公司缩减赴日航班,鹿儿岛、熊本等冷门目的地航线被大幅削减。4月13日-10月13日举行的大阪世博会,也预估游客数量锐减。
日本国内超市出现抢购潮,防灾包销量激增300%。东京羽田机场出现异常人流。日本气象厅网站因访问量暴涨一度崩溃,甚至有寺庙推出“身后事预约”服务。
甚至在一些受影响的地区,居民主动采取行动。7月3日,鹿儿岛县十岛村启动岛外避难计划,首批13名居民于7月4日凌晨撤离。
▎5月21日,日本东京超市资料图
3
日本近期地震与大地震前兆无关
随着7月5日临近,日本气象厅、国土地理院等多次重申,当前全球地震活动处于“平静期”,无迹象表明近期将发生特大地震。
据央视新闻报道,地质数据显示,鹿儿岛近期的上千次有感地震均属正常板块活动,与大地震前兆无关。
日本专家建议,公众应关注的是防灾准备,而非相信具体日期的预测。
日本气象厅长官野村龙一指出,当前科学技术仅能预警地震(提前数十秒),或评估长期概率(如南海海槽未来30年强震概率80%)。而精准预测地震的具体日期和地点,仍是人类尚未攻克的难题。
▎日本气象厅长官野村龙一
日本气象厅地震海啸监视科科长海老田绫贵指出,预测地震必须包含三个要素: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何种规模。以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无法预测这三点。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防灾协会倡导的“3·7·30原则”(储备3天饮用水、7天食物、30天生活必需品)在预言传播期间获得广泛关注。东京都政府数据显示,家庭应急包销量增长45%,其中60%为首次购买,凸显常态化防灾意识仍需提升。
这场源于漫画书的“大地震”预言,虽未应验,却警醒人们:面对自然灾害,科学理性的认知与日常防灾准备,远比轻信谣言更具价值。
广州日报媒重点实验室出品
文/综合自央视新闻、新华社、参考消息等
图/新华社、央视新闻
来源: 广州日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