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23年,62岁寇准去世,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宋仁宗拨款让他归葬故土,结果走到半路没钱了,棺木停了足足10年。10年后,宋仁宗想起来,又派人去把他挖出来,继续送回故乡。

寇准是北宋名相,19岁中进士,历任宋太宗、宋真宗两朝,深受皇帝信任,为何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 这就要从寇准的性格说起了。 寇准是名门之后,45岁之前的人生顺风顺水。他为人刚正不阿,当年殿试时,有人告诉他,宋太宗喜欢年纪大、沉稳持重的人,不如把年龄报大一点。寇准坚决不干,直愣愣地表示自己只有19岁。没想到,宋太宗就是喜欢他这样直率的性子,直接封他做大理寺评事。 别人一辈子的追求,19岁的寇准轻而易举就得到了。 而他的福气,还不止如此。 宋太宗非常纵容寇准的个性,准许他在朝堂肆无忌惮批评其他官员。 有一次,寇准更是毫不客气,当面怒怼宋太宗。宋太宗气坏了,但也没处罚寇准,站起来就想走,岂料,寇准不依不挠,揪住宋太宗的衣角,非要把话说完不可。 事后,宋太宗连连赞善:“我有寇准,恰如唐太宗有魏征。” 能和魏征相提并论,是当时文人的最高荣耀。

宋太宗是真的非常喜欢寇准,连立储的事情都和他商量,也在寇准的建议下,立了赵恒为皇太子。 这样一来,赵恒也视寇准为知己,在他成为宋真宗之后,直接封了寇准为宰相。 这是宋太宗想过,但不敢干的事。 宋太宗曾提到,寇准有当宰相的能力,但他的性格太刚硬,不懂得团结官员,无法胜任宰相统筹百官的职责。 但宋真宗刚即位,他太缺人才了,加上寇准当年在立太子之事上力挺过自己,就把父亲的话抛在脑后。 刚当上宰相的寇准,却确实为大宋立下了汗马功劳。

宋真宗的性格软弱,自从他继位以后,契丹就频繁骚扰大宋边境,无数官员劝说皇帝南撤,保全自身,但寇准硬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说动宋真宗御驾亲征。 皇帝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涨,居然连连退敌。 然而,到了澶州南城,宋真宗居然怂了,迟迟不敢过河。 大家都不敢劝,但寇准慷慨陈词:“过河,士气大振,可赢;后退一步,士气瓦解,功亏一篑,金陵可能都保不住。” (《契丹盟好》:“今寇已迫近,四方危心,陛下惟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夜望銮舆至,士气当百倍。若回辇数步,则万众瓦解,敌乘其势,金陵亦不可得而至矣。”) 在寇准的力劝之下,宋真宗一咬牙、一跺脚,闭着眼睛过了河。 宋军在皇帝的鼓舞下,士气大涨,居然大获全胜。 此时,辽军求和,寇准主站,可宋真宗再也不敢往前踏进一步,非要签订澶渊之盟:每年给契丹一笔巨款,让他们老老实实在自己的地盘待着。

打胜了仗,还要掏钱?这是哪门子道理! 宋真宗美其名曰,这是为了避免百姓生灵涂炭。 这当然是借口,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怂了。 寇准坚决不干,想要逼宋真宗继续开战,为此,他把控着军队大权不肯撒手。 但封建社会,君权至上,寇准此举,被有心人参奏为忤逆,最终不得不退让一步,让后世耻笑的澶渊之盟就此签订。 虽然君臣之前有了小嫌隙,但宋真宗仍然承认寇准的功劳,并且多次称赞他是澶渊之盟的大功臣。 自此,寇准基本上抵达了文人当官的巅峰。 但有句话说得好,登高容易跌重,而寇准又不是个时刻自我反省的人,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一步步把自己推进了深渊。

他是如何一步步踏入凄惨结局的呢? 第一步,他快人快语,得罪了一大帮官员。 前文提过,寇准的性格刚直,不太给人留面子,经常当面批评别人。但宰相作为百官之首,最应该团结官员,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位置。 因为眼里不容沙子,到了后期,他基本上被百官排挤。 公元1006年,45岁的寇准被王钦若等一群人攻击,直接被罢免了宰相之位,去了河南、陕西等地当地方官。 第二步,没有分寸,得罪皇帝、皇后。 寇准第一次被罢相,处境其实还不错,只是远离京城为官。 但他还想要回京城,因此找了不少关系,期间,政敌丁谓对他伸出了援手,让他献上“天书”来讨好崇信道教的宋真宗。 但再次回来当宰相的寇准,依然眼里不容沙子,曾当众怒斥丁谓,又斥责皇帝不该暴毙皇后的娘家人,彻底得罪了处理朝政的皇后和丁谓,最终被陷害再次罢免宰相之位。

第三步,花销太大,存不下来钱。 第二次被贬,寇准一路到了雷州当官,即广东湛江一代。 他出身名门,当了多年高官,按理说,就算被贬,也不该穷困潦倒到如此地步。可他的生活习惯不好,喜欢歌舞,又好饮酒。 在京城为官,他经常在家里举办宴会,夜夜笙歌,根本存不下来什么钱。 被贬后,他也不改生活习惯,把家产基本上挥霍一空。 而丁谓对他怀恨在心,经常拖欠他的工资,到后来,寇准去世时,家里连体体面面送葬的钱都没有。 一代名相,最终草草收场,实在令人唏嘘。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