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6月,公安部办公楼的空气很阴沉,没人想过祝家耀会被隔离审查。消息一出来,有人松了口气,有人只是皱了下眉。没错,他这一路上来确实顺风顺水,可是太多的细节没人愿意再回头看一眼。究竟什么样的人物,能在历史的转角处翻出这样大的风浪?祝家耀不是谁的主角,他倒像一面镜子,映出了时代的褶皱。
他是浙江杭州市人。小的时候正碰上全面抗战,生活紧巴,家里人几乎咬着牙给他读了书。没能考完学,初中就辍了。其实往后的命运是什么色彩,几乎看不清楚。他父母想要改变点什么,把希望压在军队上。那时候当兵不光体面,家里也觉得后路稳。他进部队之后表现得很用力,别说,升副班长也是自己跑下来的。
退伍以后,祝家耀去了上海五七○三厂,分到劳资科。和大多数转业军人一样,他抓住了“有文化”这个筹码。厂里领导赏识他,调动他,如果他一辈子都扣在工作上,大概也能平安过一生。但谁又真的会只做自己的事儿?尤其到了那个变动太快的年代,风一吹就能刮倒人,一个念头转,命运就不是自己的了。祝家耀在厂里日子并不出挑,但夸一句“眼里有活”,倒没人反对。
1966年,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上海闹得很猛。王洪文领导的“工总司”一成立,工人们纷纷往里钻。祝家耀就是其中一员。文化基础加上军人背景,他很快得到了重用,在“工总司”做核心工作。他配合王洪文,那时候说是“最信得过的人”。
王洪文一往上走,祝家耀的路也宽了。他说不清自己算不算忠诚,反而像极了时代里的投机者。只不过,在那样的环境下,投机和自保区分得那么清楚吗?大家都对“机会”有点模糊的理解。王洪文去了北京,祝家耀顺理成章地进了公安部。原先一个厂区干部,摇身变成部领导。其实谁会不在背后嘀咕:初中没毕业就当副部长,凭什么?
事实就是这样,他上去了。公安部核心成员,那张名单后来反复被翻过好几遍。可是名单上的人自己未必真清楚为什么。他与王洪文之间的关系没多少人能说透,暗线明线交错,有人看懂了,有人根本不关心。
1973年以后的种种权力升迁,都是王洪文一路提携。祝家耀成为公安部副部长,背景里那个推手,只能是王洪文。逻辑上看很容易,可谁的仕途真的是按照逻辑在走?这里正巧是矛盾点,明明说提携是关键,转头也能说大环境最重要。没人信绝对的因果,尤其在具体人命运面前,原因永远揉杂一团浆糊。
当权力卷入到个人命运里时,很多行为都模糊了界线。祝家耀在公安部,给王洪文等人“通风报信”这种操作现在听着像电视剧,可在当时却是名利场上的“日常”。冤案真有不少,直接影响公安部正常运转,一时风声鹤唳。但也不全怪祝家耀一个人,那个流程和气氛下,恶意夹杂了惯性,有时候连他自己都未必分得清是有意还是被裹挟?
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根本不值一提,谁没试过?事情一旦发展到极端,个人底线就变得可笑。但祝家耀并不是那种一条黑到底的人,有些事情其实就是放任而不是特意为之。又有人觉得,他做事全凭王洪文的授意。这到底是推卸责任还是寻求庇护?两种说法各有分量,反正没人愿意再追究。
到了1976年的国庆节,这个节点很微妙。祝家耀想大做一场,想借保卫工作为由擅闯会场,被汪东兴当面堵住。那场面想来也挺激烈,公然叫板中央警卫团,不怕得罪权威吗?偏偏祝家耀态度嚣张,汪东兴一声呵斥“谁给你的权力?”,祝家耀顶回去一句“上级告诉我来的”。这倒像在演戏。可其实很多人在那个环境下,被情势推着走,谁也不愿意认怂。闹腾半天也没个明确的结果,只能等“风头”过去。
这事才过了一周,“四人帮”一锅端。祝家耀被拉下水。有人说他根本不该受重用,有人坚持他不过是个“工具人”。但事实上,祝家耀在看到靠山倒塌后,试图私下传递消息,联系余党,希望还能剩点力量,都是无谓挣扎。他情急之下的举动,反倒暴露了自己最终的无力感。
1977年隔离审查,底下不少老公安队伍私下都在议论,终于轮到他了。将他开除党籍,让他回原单位劳动,一切仿佛都回到原点。但很多人也看不明白,他最后怎么就能一路去了美国,在异国度过后半生?有人猜测是安排,也有人觉得只是时代的荒诞。信息各执一词,真实性倒没人深究,反正他老了,也没谁再关心。
他若隐若现地出现在一些回忆文章里,《“四人帮”就擒后的上海市委》《“四人帮”被捕消息是如何泄露的》这类书提到他的次数不多,细节相互矛盾。王洪文倒下后,祝家耀的事逐渐模糊,这种“模糊”本身或许就是历史的底色。有人觉得他得到了惩罚,也有人说只是马后炮,像是地方戏里的配角没来得及谢幕。
祝家耀,既像是权力操盘手,也是被时代甩下的棋子。到底他个人有多大能耐,没人敢说全对。或许他曾经主导了冤假错案,也许只是替罪羊,一个框里放不下这么多标签。说他投机也不错,只是经历了那十年里,谁敢说自己从不动摇?历史最大的难处大概就是,无论怎么回顾,总有一条主线无从理清。其实反过来想,当年那些事也许根本没有非黑即白。
无数类似祝家耀的人,卷进来又被甩出去。他们的经历并不是孤例,只是少了被浓墨重彩书写的机会。王洪文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还是祝家耀没给自己留后路?问题零零碎碎,记不清楚也正常,叙述者层层缠绕。数据上看,1977年公安部干部调整名单显示,被隔离的远远不止祝一人。可知情人都说,祝家耀反应最淡定,像是早就明白一切的结果。
到了1984年,他彻底开除党籍。归还厂里继续劳动,始终是平头百姓的姿态。甚至到1991年退休三年后远走他乡,谁还会记得?祝家耀到底算不算“恶人”,光凭这些残碎线索基本说不明白。说到“平静度过晚年”,这四字其实带了莫名讽刺意味。但不排除他确实想要归隐,没人能真看穿别人内心。
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本来就说不清。谁也没法单靠一根线穿起所有细节。后来上海相关部门在会议纪要中只字未提祝家耀,怕再生波澜。外界想深挖,也找不到新料。所有被随风赶着走的事件,都有点像命运设下的小陷阱。
祝家耀的例子说明,时代的大潮推着所有人往前走,你想停下歇会都不容易。靠一身精明得来的权力,有时候只是暂时的;看似风头无两的时刻,也许已经是故事的下坡路。
一些本不该被夸大的走向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这也不只是偶然。祝家耀的命运到头来,也就剩一地鸡毛。不管外人怎么看,他的故事都成了一张旧报纸上的小版块,没多少波澜。
这就是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