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欣红
(作者胡欣红,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中学一线名师,媒体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学校大队部将组织同学们举行“‘师’情‘话’意,致敬恩师”的教师节主题活动。你们纯真、暖心的话语足以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可爱、稚嫩的笔触亦足以温暖老师的内心。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举手,作业按时完成、字迹工整,课间主动向老师问好,帮老师整理讲台、收发作业……这些小小的举动,都是送给老师最好的节日礼物。
今天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南京多校陆续发出温暖倡议,呼吁师生与家长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纯粹真挚的节日氛围。这份倡议不仅为纠结于“教师节是否送礼”的社会议题提供了清晰答案,更直指教育本质,为弘扬教育家精神、构建健康家校关系注入了正能量。
教师节要不要送礼,一度是不少家长的“心病”。部分家长将送礼视为“换取特殊关照”的筹码,试图拉近与教师的距离,却不知这种功利化行为不仅让家校关系变了味,更给孩子树立了“利益交换” 的错误示范——当感恩被包装成物质馈赠,当尊重被异化为利益输送,教育本应有的“立德树人”初心,便在无形之中被蒙上了尘埃。
南京多校的倡议,恰恰是对这种乱象的有力纠偏。科睿小学引导学生以“认真听讲、主动问好”的日常行动致敬恩师,晓庄小学教育集团明确抵制“家委会集资送礼”,南湾营小学强调“学生的点滴成长、家长的信任理解就是最好的礼物”,仙林外国语学校华侨城小学更细致区分了对教师、家长、学生的不同期待——这些倡议的核心,皆在回归教师节的本质:尊师重教,从来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精神的共鸣,送上一份发自内心的祝福就是最好的节日礼物。这种真挚的互动,既守护了教师“廉洁从教”的职业底线,也让家长摆脱了送礼焦虑,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懂得“感恩无需功利”。
教育部公布今年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要让这份“风清气正”持续下去,仅靠学校倡议远远不够,更需要家长以实际行动理解配合,与学校携手弘扬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的核心,是教师“以匠心守初心、以廉洁铸师魂”的坚守,也是家长“以真心表敬意、以协作促成长”的清醒。现实中,仍有部分家长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认为“不送礼孩子会受冷落”,甚至变着花样“曲线送礼”。但事实上,我国早已出台多项规定为教师行为划定红线:2014年教育部发布《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2018年《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禁止教师收受财物、参加家长付费活动,2021年更开展专项整治……绝大多数教师都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奉为圭臬,不会因有没有礼物改变对学生的教育态度。家长真正该做的,不是纠结于物质馈赠,而是主动参与家长开放日、家庭教育讲座,积极与教师沟通孩子的学习习惯与心理状态,用“同向而行”的家校合力,为孩子搭建健康成长的平台,这才是对教师工作最有力的支持。
教师节的意义,从来不是“收礼节”,而是对教育坚守的致敬、对师者奉献的礼赞。当家长放下功利心,以一句真诚的“老师辛苦了”传递认可;当学生用课堂上的专注、作业里的工整表达感恩;当教师以清廉之风守护教育净土,以扎实学识滋养学生心灵——这样的教师节,才真正回归了“尊师重教、立德树人”的本源。
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守护。让我们以南京多校的倡议为起点,用发自内心的祝福代替物质礼品,用理解配合筑牢家校信任,让教育家精神在纯粹的互动中生根发芽,让每一个教师节都成为照亮教育初心的温暖节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