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谷雨星球
ID|guyujihua2021
作者|卷卷兔

大家好,我是卷卷兔。

每年暑假,关于「钱」的讨论又会火热起来。从「月薪3万过不起暑假」到「中产到破产只需一个暑假」,甚至去年被深扒的研学营,不但热度不减,价格还水涨船高,五六万的海外游学都能迅速被抢光。

有人断言,别说寒门难出贵子,连中产都养不起孩子了

事实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教育也的确和父母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学历、环境和认知这些「文化&社会资本」相关。

但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最具反驳力的逆袭案例之一,或许就是前段时间做客谷雨直播间,昨天又在湘西行走项目中与孩子们对谈的何江博士

湘西最好的季节,孩子们走出城市看见真实世界。昨晚的连线中何博士也提到城市中产孩子缺乏大自然,如果生活在城市可能被很酷炫的东西轰炸了,看什么都没什么好奇,所以提醒孩子们,相信世界永远有你不了解的部分,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在城市里长大什么都知道,这是最大的误区。

2016年他作为「哈佛第一名在毕业典礼演讲的中国学生」火遍了全国,从湖南的乡村小学、县中,到中国科技大学本科,再到哈佛硕士、博士,中国版的「风雨飘摇哈佛路」让无数人直呼励志。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的人生高光点并没有停留在「哈佛博士」这一步,而是在聚光灯逐渐散去后的8年中一次次突破自我——去MIT做了博士后研究,创立了自己的生物公司,多次被评为全球领先的空间生物学公司之一,并写了多本畅销书,如今也是一位新手爸爸。

在国际教育这么多年,我看到很多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被父母「鸡」到不错的大学后却找不到下一个人生目标。而何江能以大步奔跑的速度从乡村闯入世界学术界顶端,他和他父母身上,一定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独特方法论。

我想,这是比单纯给教育砸钱更加稀缺的思维内核。

在哈佛毕业演讲的何江

在经济学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概念Heckman Curve。

来自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James Heckman,他发现「全面、高质量、五岁以下的早期教育的投资回报率为13%」,而学前到K12的回报率为10%。

这个发现让Heckman教授在200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也向全世界的父母、老师和政策制定者传达了一个重要信号:儿童早期的投入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在何江的成长故事中,来自农村普通家庭的父母,虽然可能无法像其他家长一样带孩子周游世界、参加昂贵夏令营,但他们在爱的投入产出比最大化的人生早期,给了孩子受益终生的「软性投入」

何江和弟弟是80后90后,童年时期正值改革开放后城市蓬勃发展,对劳动力的旺盛需求吸引了第一批来自乡县的打工者,如果夫妻二人都出去打工,一年的收入可能会是别人的好几倍。

何江的父母也曾有过这样的赚钱机会。

但对于教育的重视使他们思忖再三,最终选择了只由爸爸一人出去,妈妈留在家里照顾两个孩子。因为他们很早就意识到,养育一个孩子不是只有吃饱睡足就行,很多习惯需要父母不断引导

物质生活可以不富足,精神的培养不能缺位。

我们曾经做的教育投入研究

那时候,妈妈要忙农活,但不想让孩子们成天在山野里游荡,再忙都要将他们带在身边。在田地里插秧,妈妈让他们计算秧苗的间距和数目;在水塘里洗衣服,妈妈会根据水瓢的浮动让孩子们复习曹冲称象的故事。

她深知,孩子和同辈学习的能力很强,完全放养很容易沾到一些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再改。

同时,妈妈会仔细规划兄弟俩的时间利用方式,立了一些她认为重要的规矩:不能睡懒觉,放学后先写作业不能玩,学习遇到困难不要问大人,先自己琢磨。

学习之余,何江爸爸会给他们做「故事训练」

比如「孔明为什么斩马谡?」、「处决合适吗?」,让孩子们设身处地地在故事的情境下思考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有条理有逻辑地讲出来。

何江父母最有远见的一个方式,是早早教孩子学会处理与老师的关系

他们经常有意邀请村里一些有学识的老先生来家里做客,每次都会引导长辈与孩子们多谈论社会话题。兄弟俩在观察大人讨论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学会了区分事实和观点。这也让何江早早明白,生活中处处都有值得请教和学习的人。

更难得的是,父母从不粗暴要求孩子完全服从权威

初中时何江发现物理老师的实验方法还有改进方法,但不敢贸然提出,于是问爸爸的意见,得到了一句肯定的鼓励:「伢子,学知识讲究的是探索讨论,要是你连和老师讨论的勇气都没有,何来学好知识呢?」

主动寻找导师成为了何江的人生习惯。他曾进入生物物理学家庄小威教授的实验室,她发明了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STORM),一种基于单分子的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方法

在90年代的湖南农村,何江的妈妈或许并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方法与20年后社会学家Annette Lareau著作《不平等的童年》中,被中产家长采用的「协同式培养」理念不谋而合——

  • 父母花更多时间亲自陪伴孩子,深度参与孩子的教育,而不是扔给老人和保姆;

  • 拒绝散养,把家里的资源集中在孩子身上,精心安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培养孩子的能力;

  • 要求孩子批判性思考,有逻辑地说话;

  • 允许孩子与成年人平等对话,可以说服大人,挑战权威;

  • 专门安排社交场合,培养孩子的社交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并从早期引导孩子学会与成年人打交道,让孩子感到更有权利感,更有责任。

很多人都认为这种教育需要去国际学校、兴趣班投入大量金钱才能培养,而何江的父母几乎不花一分钱,就用富有远见的教养方式,为他们打下了思维和人格基础,极大拓宽了能力边界

他父母或许更想不到,这份教育种下的种子,会在20年后变成茂密的大树,为闯入哈佛、MIT的何江持续提供无形的荫蔽。

一本国外的教育著作曾写道,社会经济条件弱势的儿童,要想冲破自己所在的阶层环境,除了家庭和自身的努力,还有一个因素很重要:贵人相助,也就是身边是否有持续的外部力量扮演mentor的角色,提供孩子父母所没有的视野和眼界。

在何江不断爬升的成长历程中,就有很多个在关键节点助他一臂之力的「贵人」。

何江小时候,爸爸就经常告诫他说话之前要深思熟虑,懂得倾听,组织好语言再开口,慢慢地他养成了一个「说话前酝酿10秒」的习惯。后来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书时,他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与香港理工大学校长的座谈会。

校长问在场的学生「期待的大学教育是什么样的」,其他学生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而何江因为练就了在十几秒中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勇敢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后来他回想,这个答案虽然不完美,但给香港理工大学的校长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因此和对方结识。几年后申请哈佛博士,其中一封推荐信就来自于这位校长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何江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几次。

来到美国的第一年,何江在超市买东西时看到一位神色匆匆的中年男子,付钱的时候好几次忘记了放在一旁的熨衣板。从小被教育要乐于助人的何江,出于习惯提醒了他两次,结果熨衣板依然被那个男子忘在了收银台。何江扛着熨衣板追了出去,中年男子才恍然大悟地拍着脑袋谢谢他。

聊了一会儿才知道,这位男子是MIT的一位经济学教授,因为思考学术问题太过专注才出现这种状况。二人成为朋友后,何江经常被邀请去他家做客,由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