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1920年深秋,上海黄浦江面上,湿冷的江风裹挟着码头的喧嚣,扑面而来。
一艘法国邮轮缓缓靠岸,甲板上站着个头发花白的英国老头,扶着栏杆的手指微微发白,像是攥紧了什么心事。
他叫伯特兰·罗素,英国鼎鼎大名的哲学家,揣着梁启超亲手写的邀请信,从战火烧过的欧洲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没人想到,十个月后,他在北大的讲台上抛出的一句话,像颗炸弹,震得中国知识界炸开了锅:“我本来不想说破,但他们确实有三个很大的缺点。”
这老头可不是来挑刺的。
他带着一颗好奇心,想看看这个古老国度到底藏着啥秘密,能不能给病恹恹的西方文明开点药方。
他的中国行,不光是一场哲学家的冒险,更是东西方思想的一次碰撞,留下的回响,穿越百年,至今鲜活有力,在我们耳边嗡嗡作响。
罗素的不凡人生
要说罗素,得先聊聊他那传奇得像小说一样的人生。
1872年,他出生在英国威尔士一个贵族世家,爷爷当过两任首相,家里不是一般的有头有脸。
可命运偏不让他舒坦:一岁丧干爹,两岁没了妈和姐姐,四岁老爹走了,六岁爷爷也撒手人寰,留下他和弟弟跟伯爵夫人奶奶相依为命。
小小年纪,孤独像影子一样跟着他,逼着他比同龄人想得更多,想得更深。
这种孤独没压垮他,反而让他爱上了思考。
十八岁,他考进剑桥三一学院,学的不是别的,是数学和哲学。
25岁那年,他写出《论几何学的基础》,直接在数学界扔了个大炸弹,后来还搞出个“罗素悖论”,让全世界数学家脑壳疼。
这还没完,他的哲学书《西方哲学史》写得深入浅出,连普通人都能看懂,硬是把哲学从象牙塔拉到人间。
1950年,他还莫名其妙拿了个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理由是《婚姻与道德》这本书,偏偏这书更像哲学专著,搞得他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可罗素不只是个书呆子。
他一身“反骨”,从不按常理出牌。
家里是贵族,他却撕了世袭爵位的文书,嚷嚷着“贵族特权是偷来的”。
一战爆发,他满世界跑着反战演讲,结果被英国政府关了半年,还丢了剑桥的工作。
二战后,他跑去美国教书,又因为言论太激进,被主流社会当异类,连书都出不了,日子一度过得紧巴巴。
晚年89岁高龄,他还因为反对核武器被抓进监狱,出来后照样组织民间法庭,调查美军在越南的暴行。
这老爷子,活到97岁,战斗到最后一刻,妥妥的“球形大师”——啥领域都能玩得转。
为什么来中国?
1920年,罗素为啥会漂洋过海来中国?
这得从他当时的处境说起。
一战把欧洲炸成废墟,工业革命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资本家的贪婪和政客的虚伪。
罗素站在剑桥的窗前,看着街头麻木的行人,觉得西方文明像个“破布口袋”,补丁都救不下来。
他先跑去苏联,结果发现那儿人民生活苦哈哈,什么都受限,失望透顶。
就在这时候,中国的五四运动像一道光,照进了他的眼睛。
报纸上,中国的年轻人举着“还我青岛”的牌子,眼睛里冒着火。
他给朋友写信:“欧洲病了,药方也许在东方。”没多久,梁启超的邀请信来了,2000英镑的讲学费,外加来回船票。
罗素还以为是恶作剧,回了句“先给200英镑定金”,结果支票真寄来了。
他心动了,收拾行囊,带着情人朵拉,登上了去中国的船。
梁启超
到上海那天,船早到了一天,梁启超安排的接站人,蒋百里、张申府、赵元任差点没赶上。
好在最后接上了,罗素发现东道主安排得周周到到,朵拉写信给家里直呼,她们在这被当国王和王后伺候。
不过,八卦很快也随之而来。
记者起初以为朵拉是罗素夫人,后来他澄清是“学生”,还大咧咧说“跟夫妻差不多”,这下各大报纸头条热闹了。
这老爷子,思想开放得让当时的中国人有点懵。
走街串巷的中国行
罗素来中国不是光站讲台侃大山的。
他像个好奇的游客,带着笔记本走遍了上海、长沙、北京、济南,啥都看,看见什么都要都记下来。
在上海,他跟梁启超聊宪政,跟胡适聊白话文,在长沙,他跟思想家们畅谈,在济南,他看到路边乞丐没人多看一眼;在北平天桥,他瞧民间艺人表演,乐得像个孩子。
他还结识了毛主席,那会的毛泽东还是个年轻人,曾给他当过演讲记录员。
这十个月,罗素的笔记本记了满满三本,什么都写:茶楼里贩夫走卒的吵架声,乡下地主赌钱的热闹劲,饥荒时路边饿死人的惨景。
他慢慢拼凑出一个中国的模样,这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本写了几千年的老书,西方那点墨水想随便涂改,门都没有。
1921年,他把这些见闻整理成《问题》,这本书没像别的西方人那样带着偏见,而是实打实写出了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他大胆预言: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迟早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强国。
要知道,那时候的中国还被列强欺负得抬不起头,这话多大胆。
三大缺点的真相
1921年夏天,北大红楼的演讲厅挤得水泄不通,罗素站在台上,先夸了中国人的温厚,说“西方学不来”。
可话锋一转,他抛出了那句让全场炸锅的话:中国人有三大缺点——冷漠、贪婪、胆小。
这话听着刺耳,可他不是来骂人的,而是想帮中国看得更清楚。
冷漠:苦难磨出的麻木
罗素在河南见过饿殍遍地的惨景,路边躺着饿死的人,茶馆里的地主却还在赌钱,赈灾款层层克扣,到百姓手里什么也没剩。
他还发现,不光富人冷眼旁观,连底层人看到别人受苦,也常冷嘲热讽,像是拿别人的苦难当乐子。
这让他想起鲁迅笔下的“看客”,那股子麻木劲儿如出一辙。
可罗素没急着下结论。
他琢磨,这不是中国人天生没良心,而是日子太苦,苦到每个人只能先顾自己。
就像冬天里的刺猬,靠太近会扎人,离太远又冷得受不了。
他还顺手骂了西方列强,说他们嘴上仁义道德,背地里干的勾当更没人性。
冷漠,不是中国独有,是苦日子逼出来的。
贪婪:人性的本质
在武汉,罗素见过一个军阀的宅子,金条堆得像小山,旁边的军营却连像样的枪都没有。
封建社会几千年,不管是权贵,还是地主,个个都想着多捞点权和钱,底下的人也跟着抢利益,搞得社会不团结,国力越来越弱。
他想起英国的议员,表面正经,背地里照样收黑钱,觉得贪婪这毛病不分中西。
罗素说,贪婪不是中国人的本性,而是人性使然。
没规矩,坏人横行,好人也得变坏。
这话听着像在骂人,其实在点醒:想改,得早点下手,而且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改过来的,需要漫长的时间。
胆小:隐忍的智慧
罗素还注意到,租界里洋人欺负中国人,围观的人多,敢出头的少。
鸦片战争后,列强欺凌,清政府丧权辱国,站出来反抗的没几个。
他起初觉得这是“胆小”,可后来他改了主意。
中国历史上,蒙古人、满人来了又走,最后都被汉文化“吞”了。
他笑着说,这哪是胆小,是种大智慧,硬碰硬会输,那就用时间熬,像老茶慢慢泡出味。
他还提到,古代皇帝怕老百姓强大,用株连家族、严刑峻法压得大家不敢吭声。
清朝闭关锁国,也是怕变革丢了皇位。
这种“胆小”,其实是高压下的生存策略。
罗素甚至夸中国人的忍耐精神,说这股子定力,西方人比不了。
批评背后的深意
罗素抛出这三大缺点,不是要羞辱中国,而是像个老朋友,直言不讳地帮你照镜子。
他在《中国问题》里写得明白:中国的未来,不在模仿西方的皮毛,而在做最好的自己。
他夸中国人的平和气质,说这种秉持公平的处事方式,比西方的武力解决争端高明多了。
他相信,只要中国守住自己的根,未来准能创造出比西方更灿烂的文明。
当时,有人听了这话不乐意,觉得外国人指手画脚。
可更多人,比如那位找他请教的作家,觉得他说的句句在理。
罗素自己也忐忑过,怕得罪人,可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胸怀,他反倒更敬佩了。
百年后的回响
罗素的批评,像颗种子,种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里。
金岳霖把他的逻辑学用在《论道》里,冯友兰拿他的分析法研究儒学,成了大师。
1924年,英国讨论庚子赔款怎么用,有人想建教堂,罗素表示,给中国人办教育,比建一百座教堂都有用。
后来,这笔钱真成了清华学堂的经费。
1937年抗战爆发,他跟爱因斯坦、杜威一起写公开信,痛骂日本披着文明的外衣干野蛮的事。
新中国成立后,罗素没停下为中国发声。
他在国际上喊话,说西方要是早点善待新中国,世界局势能好得多。
晚年他还想再来中国,可身体不行,没能成行。
可他的心,一直没离开这片土地。
再看他说的那三大缺点,百年后都变了模样。
中国人渐渐改掉了冷漠,抗战和新中国成立时,中华儿女拧成一股绳,哪还有麻木的影子。
至于贪婪,新中国反腐倡廉,追求共同富裕,早就不是过去那副散沙模样。
胆小就更不用说了,从隐忍到敢于对霸权说“不”,中国如今是堂堂正正的负责任大国。
罗素的批评,像一剂苦药,逼着中国正视自己,改得更好。
尾声:穿越百年的启迪
今天的中国,成了罗素预言的“仅次于美国的强国”,在国际舞台上以公平为原则,处理大事小情,赢得世界尊重。
他的话,依然在耳边回响,中国的未来,在于做最好的自己。
罗素这人,没架子,没偏见,敢说真话,也敢为朋友两肋插刀。
他的批评,不是为了否定,而是为了让中国看得更清,走得更远。
百年后的我们,回看他的洞见,既自豪又感慨,一个英国老头,百年前就看懂了中国的潜力,还帮着我们喊出了底气。
这不就是真正的朋友吗?
向罗素致敬,他的目光穿越了时间,他的真诚点亮了文明的路。
参考资料:罗素《中国问题》(The Problem of China)伦敦,1922年出版
凤凰新闻——罗素1920中国之行:我在中国感到慰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