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烧38度坚持飞完13小时,34岁空姐落地三小时后心跳归零,她原本只想攒假带妈妈看一次樱花
飞国际线的姐妹都知道,米兰回程是体力黑洞。
四天里要绕地球四分之一,执勤表上写着14小时,其实加上候机清舱能到16小时。
孙小姐那天体温38度,吞了两颗退烧药去签到,值班经理扫一眼,只说缺人,坚持一下。
机舱门关上,没有回头路。
平飞后她开始打寒战,服务舱温度低,羽绒外套被乘务长拿去盖餐车。
她靠在厨房隔板,小声说胸闷,对方递来氧气瓶,让她别惊动乘客。
高空缺氧加脱水,发烧的人心跳会飙到120,手册写着要报告机长,那天没人翻页。
落地台北,机组排队过检疫,她蹲在最后。
地勤催着收护照,她摆摆手,说想吐,大巴司机请示上级,得到的回复是先办入境。
等救护车到时,血压剩70,医生后来告诉家属,再早四十分钟,也许能救回来。
病历上写着: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恶化,诱因是持续高热、缺氧、延误治疗。
姐妹们看完沉默,因为都知道,请假有多难。
公司把病假列入缺勤点,每月超过2点,季度奖金全没,晋升直接除名。
阑尾炎拖到穿孔、打着点滴去体检,不是段子,是日常。
排班系统更狠。
备份人力长期负值,一个人请假,整条线要重新抽签加班。
想保收入,只能硬扛。
孙小姐飞了十二年,零投诉,账户里存着96天年假,公司规定一次最多请7天,还不能排在旺季。
旺季从十一月到次年三月,刚好覆盖樱花季,她的心愿就这样被拆成碎片。
事件曝光后,工会贴出数字:五年里,空乘过劳申诉涨四成,这家航司占三分之一。
检查单位开出的罚单一张接一张,最高十万新台币,相当于公司三小时燃油费。
网友把罚单编号做成表情包,配文:买不了半张机票。
有人翻出旧邮件,航线经理写道:希望同仁发挥最大潜能,与公司共体时艰。
邮件当月,孙小姐飞行小时破110,超过法定上限两成。
她把工资单发到闺蜜群,说再忍一年就能升舱,到时候请全组喝香槟。
国际航协早在2022年就发警示:连续飞行12小时须给48小时地面休息。
文件下载量三万,真正执行的不到一成。
原因写在年报:人力成本每增1%,净利掉0.7%。
投资者不看脸色,只看数字。
告别式上,公司代表送来白色信封,里面是未补交的请假证明,需要家属签字。
镜头拍下她母亲把信封原封不动推回去,现场安静得能听见空调声。
视频流出,股票第二天开盘跌1.8%,收盘又涨回0.5%。
资本市场上,一条年轻生命的重量等于一根阴线。
有人把矛头指向乘客:你们花两万买机票,就想看笑脸。
经济舱含税不到1800元,航司把服务做成卖点,把成本压进员工骨头。
乘客要便宜,公司要利润,员工要活路,三条线交叉,最脆弱的那根先断。
民航局正在研拟新条款,想把单月飞行上限从100小时降到90小时。
谈判桌上,资方把草案拍成照片,画了个红叉:这样飞,明年票价涨一成,你负责?
官员没再追问,会议记录空白三行。
离职空乘在网上开贴教新人保命:
自备退烧药,别报真实体温;
备份一套制服,发烧38度以下先换薄衬衫;
落地立刻拍蹲不下去的照片,留证据。
评论区两千条感谢,没人问为什么好好一份工作变成逃生攻略。
更老的空乘记得,二十年前公司会派车送高烧同事去医院,经理在病房门口等结果。
那时候机票贵,利润薄,人反而像人。
后来廉价航空进来,座椅间距缩短,餐食减重,空乘工时拉长,一切为了竞争力。
竞争力三个字,拆开就是压价、提速、省人。
孙小姐的最后一段飞行记录显示,航班延误45分钟,她主动跳过休息段,提前上客。
那一班准时关门,公司省了两万新台币机场延误费。
她的衣柜挂着一套全新制服,标签没剪。
妈妈每周擦一次灰,擦完坐在床边发呆。
窗外飞机灯一闪一闪,老人家抬头,说那是不是女儿又出差。
如果下次坐飞机,遇到空乘脸色苍白,乘客可以做的不是递热水,而是要求启动医疗程序。
规定写在安全手册第17页,只要有人开口,机长必须执行。
一条命能不能被救回,有时就缺这一句提醒。
飞机落地,舱门开启,人们急着取行李,没人回头看站在出口送别的空乘。
她还在微笑,说谢谢,再见。
那声谢谢,是孙小姐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别再让准时起飞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下一次,希望有人替她请下那本该请的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