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钱学森带着振兴祖国科技的梦想到美国学习先进技术,20年的时间里他攻克了众多学术上的难关,并加入火箭研究小组,力求在航空技术上不断突破。八年之后,钱学森已经是麻省理工的终身教授,可想而知他当时取得了多深的造诣,因此当他透露出回国意愿时美方设下重重阻挠,对于他们来说,钱学森一人就相当于美军五个海军陆战师,但在我国的努力之下,钱学森最终回到了祖国。
钱学森回国之后立即“吸引”了陈赓将军,那时陈赓一手建立起了“哈军工”,当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个“东风”就是高知分子。陈赓与很多将领、战士都经历了枪林弹雨的考验,让他们拿枪打仗可以,但传授专业的文化知识却无能为力。为了能让哈军工培养出更多的军事人才,陈赓求贤若渴、四处奔波,并且给予这些科研教授们提供最好的福利待遇。
当时有很多干部感到不公平,他们在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才建立了新中国,凭什么一帮知识分子的待遇要比他们好,陈赓告诉众人:我们出生入死不容易,他们十年寒窗也不容易,现在国家与国防建设太需要科技人才,为他们提供好的待遇是应该,不能与他们比照顾。在陈赓将军的支持之下哈军工吸引了一批人才,当他得知钱学森回国后,立刻找周总理批示,请求钱学森参观哈军工。
1955年11月25日,钱学森在陈赓将军的邀请下来到哈军工,当他参观到小火箭试验台时引起了他的兴趣,特意与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探讨,这时陈赓带着询问的语气问他,中国是否也能造出火箭,钱学森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我们不比他们差!”钱学森的话就像定海神针一般让众人感到踏实,让在场的所有人员都兴奋不已。
2015年时我军把第二炮兵更名为“火箭军”,而这个名字就与两个人有关,一位是陈赓,另一位就是钱学森。钱学森归国时我国的火箭事业还是一片空白,哈军工虽然已经步入正轨,但是仍需要尖端科技人才进行指导,在陈赓与钱学森之间的一问一答中,中国现代导弹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1956年1月,经过中央军委同意,邀请钱学森为军中的高级将领讲课,当时由叶帅和陈赓两位将军负责接待,在他们二人的热情邀请之下,钱学森走上了讲台,而这次讲课的主要内容就是有关火箭和导弹方面的知识。就在钱学森整理思绪时,教室门口进来一位将领,叶帅急忙起身与其握手:“聂老总也来欢迎钱博士啊?”显然进来的就是聂帅,作为领导“两弹一星”的负责人之一,他必然不会缺席这样难得的听课机会。
聂帅热情地与钱学森打招呼,原以为博士会是很大的年纪,结果看到钱学森后才知道他如此年轻,比自己足足小了12岁。正当二人热情交谈时,门口又进来一位操着浓重湖南口音的将领说:“这位年轻人就是钱博士吧?”一边说一边伸出热情的双手。钱学森一看是德高望重的贺元帅,便鞠躬表示敬意,结果贺老总说:“什么元帅?我是来给你当学生的!”
众人听后哈哈大笑,在坐的每一位都是军功显赫的高级将领,但他们此时都是钱学森的学生,正如叶帅所说:不能光会打仗,还会学会科学技术,这才能建立起一支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军队。正当众位高级将领用钦佩的眼神与钱学森交流时,陈老总又迈进了教室。
陈老总与钱学森热情打过招呼之后,用浓重的四川口音告诉钱学森:“我们都是拜你为师的,你可不要藏着掖着啊!”说完众人都哈哈大笑起来。随着三位元帅不请自来,一节有关当时最高精尖的科学知识授课正式开讲了,几位元帅和将军坐在台下像小学生一样仔细听讲,听到认真之处还用笔记录下来,这节课让众人都忘记了吃午饭,直到陈赓提醒才下课。
钱学森为这些高级将领连续授课三天,他们都听得十分认真、仔细,但对于火箭和导弹方面的知识也只是了解了皮毛,后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了钱学森等科学家们的身上。当时彭老总生病住院没有去上课,后来在医院见到了前去探病的钱学森,当彭老总问中国什么时候能做出第一枚导弹时,钱学森回答“五年”,1960年东风一号发射成功,距离钱学森所说的五年时间刚刚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