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人才固然需要不拘一格的魄力,更需要基本的规范与谨慎。

近日,曾在江苏科技大学担任首席科学家的郭某涉嫌学历造假、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一事,在舆论场上引发广泛关注。有媒体调查发现,这位拥有光鲜履历和一系列唬人头衔的高校教授,其实是一名疑似只有高中学历的骗子,不论是其自述的学习工作经历,还是其罗列的科研成果,都充满了难称高明的造假痕迹。

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发布通报,证实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解聘郭某并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案件正在侦办过程中。校方还承认“在郭某引进过程中存在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表示将严肃问责,举一反三,杜绝此类问题发生。

媒体:高校审核机制不能轻易失守

图片来源:江苏科技大学官方微博

在此事曝光前,活在公开简历里的郭某,可谓是行业翘楚,成就斐然。陕西省高考状元、海归博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发表SCI论文170余篇、获国际专利68项……这些履历随便拿出一条,都足以让旁人深感叹服。然而,郭某的“牛皮”虽然吹得够大,其实质却是一戳即破的假把式,许多内容都明显与权威公开信息不符,只要稍作核实,就能发现其中疑点。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难免要问:一个疑似只有高中学历的人,靠着一份虚构得近乎离奇的履历,是如何突破层层防线,堂而皇之地登上“首席科学家”之位的?相比于个别心术不正者施展骗术谋取私利,高校引进人才时,应有的审核机制为何会在关键环节一再失守,才是这起事件中更值得社会担忧、更需要高校引以为戒的核心问题。

当下,年轻人在招聘平台找份普普通通的工作,尚且要提交学信网的学历认证信息,接受专门的背景调查。人们很难想象,意在引进高水平科研人才的高校,竟然连基本的审核把关工作都做不好,就轻率地向骗子发出聘书。正如前文所述,郭某简历中的许多关键节点,只要稍费功夫就能核实清楚。国家科技奖、高考状元、国际院士等称号均有公开渠道可查,科研项目、论文数量亦有明确记录。高校只要按程序逐项核查,就能及时识别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当事高校还应认真省视:相关审核环节究竟是被忽略了,还是流于形式主义,没有落到实处?

当前,学术单位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从高校到科研院所,各家单位都想抢人才、博头衔、拿项目、出成果。不过,引进人才固然需要不拘一格的魄力,更需要基本的规范与谨慎。不论是简历上的头衔和标签,还是夸夸其谈的口才与魅力,都可能是骗子施下的障眼法,唯有通过严格、专业的审查对其加以确认,才能验证一名科研人才是否具有真才实学,足以胜任相应岗位。某些单位在引进人才时,或是急于求成,或是疏忽大意,仅以引进对象提交的材料与自述为准,看似“省时省力”,但带来的是不成比例的风险,一旦像这次一般“暴雷”,对高校声誉、学生利益都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江苏科技大学在通报中承认自身审核不严,是对问题的正面回应,这一态度值得肯定。但要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出现,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流程中哪些信息必须查证、哪些材料必须核实到位。

撰文/杨鑫宇

编辑/席聪聪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