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期,蒋介石在台湾家里收到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原以为蒋介石会“幸灾乐祸”,但是蒋介石却是在宋美龄休息以后,找到儿子蒋经国彻夜长谈。
谈话结束后,蒋介石沉重的叹了一口气,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说道:“你要好好的。”
毛岸英死那年才28岁。新婚不到两个月,没留孩子,也没留遗书。
临死前他正整理志愿军的文件,美军飞机突然轰炸,火光烧起来的时候,他还想着把情报送出去。
这孩子不是一般人,蒋介石知道。
他知道毛岸英的来路:八岁丧母,流浪街头,捡过破烂,卖过报纸,在上海做过苦工。
后来被人送去苏联,读军校,上过战场,当过坦克连指导员。
再回来,毛泽东没让他进中南海,而是把他扔到工厂农村“补课”,种地、扫地、学开机床,什么都干。
这样一个人,蒋介石本以为会被毛泽东当成接班人,毕竟是亲儿子。
可结果呢?毛泽东让他主动请战,去了朝鲜,死在火海里,连遗体都没捡回来。
而蒋经国却是从小生活在保护伞下,虽然也吃过苦,但从没被送上战场。
回国后,蒋介石安排他读古书、学阳明心学,打磨“做君子”的模样。
再后来,一步步进了国民党的核心圈子,连参政都像走流程一样。
可现在,蒋介石突然问他:“你觉得,咱们这条路,能赢吗?”这句话太沉,蒋经国没接。
但他记住了父亲那晚的表情,是一种说不出的压抑和惶惑。
“毛泽东可以送自己儿子上前线,我们呢?我舍得送自己的儿子去吗?”
没人回答这个问题。但蒋介石心里很清楚答案。
他开始明白,为什么自己输了,他输在“愿不愿意把命押上”。
毛岸英的死,对毛泽东是撕心裂肺,但他从没让别人看出来。
周恩来电报发来噩耗,他看完沉默半小时,只说了一句:“他是普通战士。”
然后把自己关进屋里,没人知道他在里面干了什么,只知道那几天他一句话都没说。
彭德怀后来把毛岸英的遗物带回来,只有两件麻布衬衣、一顶军帽、一条毛巾。
毛泽东一件都没扔,放在抽屉里,一放就是二十六年。
而蒋介石呢?
他那晚只是握住蒋经国的手,轻声说:“你要好好的。”
这话什么意思,蒋经国懂。他是这个家族的希望,是蒋介石留给未来的“根”。
但蒋介石也知道,这条路走下去,靠的是一代一代人的延续,而不是一代人愿意为信仰赴死。
说到底,这不是教育方式的差别,而是“格局”不同。
毛岸英不是“被牺牲”,他是自己请战的。
从一开始,毛泽东就没打算把红色江山传给儿子,而是让他“和所有人一样”,从最基层干起。
而蒋经国,从回国那天起就被小心翼翼保护着,读书、历练、升迁,每一步都铺好了路。
蒋介石不是不爱他,而是太爱了,爱到不舍得让他冒一点风险。
可这世界就是这么怪,你越舍不得,就越输得快。
信息来源:毛泽东VS蒋介石的“家与国”——原创2019-03-26 09:56·人民日报出版社
#MCN双量进阶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