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鹏和邓颖超之间的那份情谊,总让人觉得像老一辈人之间那种实打实的革命交情,不是光喊口号的那种。事情得从1940年秋天说起,那时候李鹏刚满12岁,正在重庆育才学校念书。党组织安排他北上延安前,他去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报到,正好遇上邓颖超。两人就这么拍了张合影,李鹏站得笔直,邓颖超搂着他肩膀。这张照片后来成了他们关系的一个标志,李鹏从那时候起就管邓颖超叫“邓妈妈”,这称呼不是随便来的,而是因为邓颖超真把他当自家孩子一样照顾。
其实这事儿得往前推,1939年夏天,李鹏在学校宿舍躲日军空袭,从床上摔下来头上缠了纱布。邓颖超当时来找他妈赵君陶商量事儿,顺便看了他的伤。考虑到赵君陶的工作需要保密,邓颖超就和赵君陶的姐姐赵世兰一合计,决定带李鹏一起去重庆。第二天他们坐木炭车颠颠簸簸赶到曾家岩50号周公馆,那地方是南方局驻地,周恩来夫妇的住处。周恩来已经去延安了,李鹏就跟邓颖超住一屋,同吃同住。
到了重庆后,李鹏的生活就稳定下来了。邓颖超不光管饭,还帮他打理日常,免得他妈分心工作。那年秋天拍合影的时候,李鹏刚从学校赶来,鞋上还沾着泥。邓颖超帮他掸了掸灰,拉他站到窗边,摄影师一按快门,就定格了那张照片。照片里李鹏双手背在身后,邓颖超左手搭他肩上,两人看向镜头。这不是摆拍那么简单,而是邓颖超真心想给他留个念想,因为李鹏马上就要北上延安了。 北上那天,周恩来也见了李鹏,拍了他背,说这孩子越来越像他爸李硕勋,还教他挺胸站直,像个革命青年。李鹏记住了这动作,一辈子都保持着那股劲头。车队出发后,李鹏坐在车厢里,握着栏杆,看着重庆的山路渐渐远去。
延安的日子,李鹏先在自然科学院学,后来转延安中学,一待就是五年。每到周末,他就步行去枣园窑洞看周恩来夫妇。邓颖超总留他吃饭,周恩来问学习情况,还抽查马列书的内容。李鹏背段落,周恩来点头认可。有一次在食堂,李鹏边吃饭边看《三国演义》,毛泽东走过来问他最喜欢谁,他说曹操,因为会用人。毛泽东听了,说这是块好材料。 1943年8月2日下午,李鹏听说周恩来夫妇回延安了,赶紧跑去杨家岭住处。那是个小院,三孔窑洞加一间平房,他推门进去,邓颖超递水给他喝,周恩来问成绩,他一一汇报。这样的接触,让李鹏从小就浸在革命氛围里,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点滴积累。
1945年,李鹏正式入党,从此把一生交给党了。1948年,党组织送他去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学水力发电,他当了中国留苏学生总会主席。留学期间,他埋头苦读,考试总在前头,牢记周恩来“学好本领回国建设”的嘱托。1955年27岁回国,他没去北京机关,而是申请去基层,3月23日分到吉林丰满水电站。那地方设备老旧,他带团队排查线路,画改造图纸,一点点提升发电效率,为东北工业出力。 在丰满,他遇上朱琳,1957年元旦联欢会上朱琳翻译古诗给他印象深,1958年7月10日他们在婚姻登记所领证,当晚办了简单婚礼。1962年朱琳生李小鹏时羊水早破,邓颖超从北京联系林巧稚赶去吉林,确保母子平安。这事儿李鹏夫妇一直记着,后来生了李小琳和李小勇,一家五口过日子既有严肃一面,又挺接地气,他们俩互称“大琳”“大鹏”来区分孩子时用。
李鹏对孩子教育严,从基层干起。李小鹏上清华电力系,当工程师建水电站。李小琳也电力专业,从底层岗位升到中电国际高管。李小勇受爷爷影响参军,从士兵干到干部,他媳妇叶小燕是叶挺孙女,两家早年缘分通过周恩来,周恩来安排叶正明在延安保育院读书,还送他去苏联留学,回国后常去西花厅,周恩来鼓励他继承爸的事业。 李小勇和叶小燕婚后低调,他继续部队工作,她一边干事业一边推叶挺精神,偶尔去祭奠,不张扬。
转到1986年12月,那天李鹏带朱琳和三个孩子去中南海西花厅探望邓颖超。邓颖超穿藏青中山装,坐在沙发上,李鹏一家分两侧站着。他从包里拿出那张1940年的旧照片递过去,邓颖超接过摩挲边缘,看了看照片里自己搂着12岁李鹏的样子。照片相隔46年,却在同一个地方形成对话。李鹏叫了声邓妈妈,邓颖超拍他手臂,让他坐下。朱琳端茶,孩子们问好。李小鹏汇报电力项目,李小琳说基层经历,李小勇讲部队训练。
邓颖超点头,听着一家人说话,还摸了李小勇的头,像当年摸李鹏那样。 谈话中,李鹏提起重庆合影那天,邓颖超回忆起李鹏从学校赶来,鞋沾泥,她帮掸灰,拉他站窗边拍照。北上延安前,她帮打包行李,送他到门口挥手。延安周末,李鹏步行去枣园,她端饭菜,周恩来考书。李鹏接话,说回国后在丰满爬机组改造设备,朱琳生产时她联系医生。邓颖超听了,说一家齐整了。
这探望不是走过场,而是延续那份老情谊。1983年李鹏当副总理,邓颖超不顾年高腿不便,顶着夏天热亲自上门,叮嘱他别骄傲,别脱离群众。李鹏放下工作迎接,她坐下就直奔主题,说这是周恩来一贯作风,要记住。 邓颖超这人就这样,关照后代不是因为私情,而是革命传统。周恩来夫妇对李鹏的照顾,根在对李硕勋的战友情,李硕勋1931年牺牲时才28岁,周恩来是亲密战友。邓颖超1939年接手照顾李鹏,就是接过这根接力棒。李鹏后来在回忆录里说清楚,不是养子养母关系,而是老同志对烈士后代的期望,这种力量推着他干一辈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