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实体经济寒意阵阵的季节,旅游市场却热得发烫。

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高达23.6亿人次,日均约2.95亿人次,这一数字较2024年同期增长3.2%,创下历史新高。

为何经济不好旅游的人反而越来越多

(图源:重庆共青团 摄影师:李引凡)

一方面是企业裁员降薪、收入增长放缓的新闻刷屏,另一方面是景区人山人海的照片霸榜。为什么经济不好,旅游的人反而越来越多?

1. 三大驱动力

当下的旅游热潮背后,存在着三大驱动力。

首先是退休的“夕阳红”,他们是经济波动中消费市场的“定海神针”。

诚然,经济下行会对部分在职人员的收入产生挤压效应,但却基本不影响退休人员的收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3亿大关,他们大多拥有稳定且持续的退休金收入。

这批银发族不仅有时间、有积蓄,更有享受生活的心态。稳定的养老金体系,让老年人成了经济波动中罕见的抗周期消费力量。

他们平日里精打细算,将日常开销之外的积蓄存起来,一旦三五好友相约,便随时开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拥抱“诗和远方”。

其次是年轻一代的“穷游族”。

“钱不够,穷游凑”,随着网络信息的便捷获取,这届年轻人将穷游攻略琢磨得登峰造极。

他们巧妙避开人头攒动的热门景点,转而发掘那些鲜为人知却同样迷人的小众目的地;出行工具上,选择复古而经济的绿皮火车;餐饮上,十几元的快餐足以满足能量需求;住宿上,百余元的特色民宿成为新宠。

如此一来,即使是长达八天的国庆假期,精打细算的穷游也能将花费控制在较低水平。更重要的是,许多年轻人认为,穷游不仅花费少,更能带来深入当地、体验真实的独特感受,实现了极致的性价比。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驱动力,那就是“活明白”的上班族。

当下经济的挑战,让不少人深刻体会到赚钱的不易,甚至面临失业的压力。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境遇中,许多人反而“活明白了”。

“找工作可以再等等,但父母子女等不了。”

这种活在当下的心态,正在成为经济低预期时代的典型反应。

旅游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维系生活仪式感的“心理创可贴”。在不少人看来,节假日的放松与调适,是保持积极心态、迎接未来挑战的必要补充。尤其是当长期规划变得模糊,人们更愿意为即时幸福感买单。

2. 口红效应

经济不景气时期旅游热的现象,也诠释了经济学中的“口红效应”。

消费者减少对高价奢侈品的支出时,会转而购买价格相对低廉的非必需品,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旅游正是这种“口红效应”的典型代表。

几千块一个月的零花钱,买房买车不敢想,但花几千块带家人看海,这样的快乐实实在在。

尤其当买房、买车、结婚、生娃这些大宗消费压力山大,旅游这种能带来即时满足的消费自然成为替代品。

于是,一些年轻人不再相信先苦后甜、延迟满足。而是相信,先苦了后面未必甜,但先享受了一定甜。这也反映了现在年轻人对生活不确定性的反抗。

旅游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提供情绪价值,对于国家而言更是消费复苏不可或缺的重要引擎。

国家为鼓励旅游业,政策杠杆不断发力。自2022年起,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联合中国银联启动实施“百城百区”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中国银联、金融机构、平台企业等累计投放超50亿资源,带动文旅消费超1400亿元。

企业也纷纷推出优惠政策,如门票打折、低价旅游团,甚至联合航空公司推出“随心飞”等产品,使得旅游变得更加经济实惠。

这些“推动”就像一根杠杆,轻轻一撬,就把犹豫的消费者推进了景区大门。

3. 旅游生态

国家推动消费券、文旅融合,看似在刺激短期数据,实则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一个不夜城能创造上千个岗位,从表演艺人到小吃摊主,全是毛细血管般的经济活力。很多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正是通过旅游被看见、被保护、被传承。

旅游还能打破地理和经济的壁垒,把发达地区的消费力引向欠发达地区,让偏远地区也能分享发展的红利。

仔细观察这一轮旅游热,我们可以发现消费分层正加剧。高端游冷清,平价游火爆,中端市场萎缩,像不像当下社会的缩影?与此同时,体验经济崛起,物质消费退潮,精神体验上位,旅游业反而因祸得福。

人们从未停止消费,只是在换一种方式寻找确定性。

退休金的稳定、穷游的智慧、周边游的务实、心态的豁达,共同编织了如今这道特殊的经济图景。

来源: 首席品牌评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