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4日一句话从遥远的大洋彼岸传来,美国保守派媒体的知名主播公开宣称,“有人”可能会像炸“北溪”管道一样,炸掉中俄之间那条名为“西伯利亚力量-2”的天然气大动脉。
这番话究竟是媒体的危言耸听,还是某些势力发出的最后通牒?世界还没来得及消化这其中的寒意,一个更具分量的画面就出现了。
几乎在同一天中国派出的代表已经身处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与普京总统面对面会谈。这种堪称巧合的场景,让那句恐吓显得异常无力,也把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摆上了台面:是什么原因,让中俄对这种炸”的威胁,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
要搞懂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回头看看那个被炸的“北溪”事件。时间倒回2022年9月,俄乌冲突正是最激烈的时候,连接俄罗斯与德国的“北溪”天然气管道在海底发生剧烈爆炸。
这可不是小事,它直接切断了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一条主动脉。事后瑞典、丹麦、德国这些有着直接关系的国家,都信誓旦旦地开始启动了调查。可结果呢?却有点出人意料了。
调查进行到一半参与调查的各方,到最后都选择了主动退出。 这就耐人寻味了这不是因为技术上查不下去,也不是找不到线索,而是仿佛在调查的尽头,他们似乎看到了一个自己绝对惹不起的存在。
这种集体选择沉默比任何调查报告都更能说明问题,能让这些国家宁愿吃哑巴亏、承受巨大经济损失,也不敢捅破窗户纸的的强大存在,对于这样的存在在地球上面并不多。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大家快要淡忘这件事的时候,忽然间爆料:有个所谓的嫌犯在意大利落网了。在一个能让多国政府都选择闭嘴的重大国际破坏事件里,突然冒出来一个能被轻易抓住的嫌犯,这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
这个嫌犯更像是一个被推到前面来转移视线的棋子,他的作用就是制造一种案件仍在调查的假象,好掩盖主要国家早已放弃追查真相的尴尬。
所以当美国主播沃特斯现在重提“北溪”事件,并且把它和“西伯利亚力量-2”联系起来时,他传递的潜台词就非常阴险了。他仿佛在暗示我们说有人可能炸掉它。
这套用过往事件和言语打击的组合,确实显得很有攻击力,但是把它用在中俄身上,能好使吗?
答案显然是不好使。要明白这一点就必须搞清楚“西伯利亚力量-2”到底是个什么分量的存在。这条规划中的管道预计将穿越蒙古国,每年向中国稳定输送约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它绝不是一笔简单的能源买卖,而是中俄两国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核心战略利益高度捆绑的象征。
对俄罗斯来说在丢掉了欧洲这个传统市场后,中国就是其能源战略的未来方向。“西伯利亚力量-2”就是这条生命线的支点,关系到其经济的稳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这条管道对中国来说它的价值同样巨大。
我们国家的能源进口,很大程度上依赖马六甲海峡这条海上生命线,而马六甲海峡的地缘风险始终存在。而一条稳定、可靠的陆上能源通道,就是能源安全的一个保障,能极大增强我们应对外部风险的底气。
更重要的是这种深度的能源绑定,是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最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一。所以这条管道直接关系到中俄两个世界级大国的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
现在我们再回到那个最根本的问题上:为什么中俄不怕炸?这世上真的有人敢炸中俄管道?
首先来说北溪为什么能被炸,因为北溪是一条海底管道,它铺设在波罗的海的公海之下, 那里是多国专属经济区的交汇地带管辖权本来就复杂,为秘密破坏行动提供了天然的便利,也为事后相互扯皮推卸责任留足了空间。
可“西伯利亚力量-2”呢?它是一条陆上管道!它的绝大部分将清清楚楚地铺设在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的领土之上。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管道的每一寸,都在主权国家的绝对控制之下。
攻击一条陆上主权管道,无异于直接对该国领土发动军事打击,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战争行为。
这跟在公海下搞小动作,在性质上有着天壤之别。攻击“北溪”,肇事者可以躲在幕后,让各国去猜测去调查;但是你如果要是攻击了“西伯利亚力量-2”,等于在向中俄两国宣战,炮弹落在谁的国土上,就是谁的敌人根本没有任何模糊和推卸责任的余地。
这种行为可能引发的雷霆回击,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势力都承受不起的,所以当沃特斯的威胁言论还在空中飘荡时,对于中俄两国来说都只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
其实美国保守派媒体之所以发出这种气急败坏的声音,恰恰是因为他们的战略构想已经彻底失败了。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算盘打得很好:一边想“拆散中俄”,拉拢俄罗斯来遏制中国;另一边,还想把美国昂贵的液化天然气来卖给中国,大赚一笔。
可“西伯利亚力量-2”的出现,等于同时打碎了他们的两个美梦。它不仅在物理上加深了中俄的战略绑定,让离间计成为泡沫不复存在。
同时每年500亿立方米稳定且价优的管道天然气,也直接挤压了美国海运天然气在中国的市场空间。地缘战略和经济利益双双落空,这种挫败感最终只能通过媒体发言,转化为一句苍白无力的口头威胁。
所以回头再看开头那个问题,那句“坏消息”并非实力展示,而是无计可施的最后手段。它非但没能吓住中俄,反而让外界看到了中俄合作关系的坚不可摧。
所以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靠口头言语,而是要自己拥有构建和守护的能力,才能从容不迫的面对任何问题。
《“友谊”和“北溪”:管道被炸背后暗流涌动的政治角力》总台环球资讯广播2025-08-24
《福克斯新闻主播竟拿北溪恐吓中俄天然气合作,宣称“有人可能会炸这条管道”》观察者网2025-09-07
《帆船运动员、爆炸专家:德国调查显示“北溪”爆炸案为7人实施》界面新闻2025-08-28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