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四轮经贸谈判的最新消息来了!
9月12日,美国官方通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将率领美国代表团于下周与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在西班牙马德里进行第四轮经贸谈判。
中美之间又要坐下来谈判了,这次选的地方也别有深意,西班牙马德里。这次的谈判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现在正处在一个特殊的“休战期”。
之前两国达成了临时协议,同意暂停加征新关税90天。但这个窗口期正在一天天过去,如果谈不拢,现有的关税可能不但不会取消,还会进一步加码。
目前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平均为50%以上,而中国对美关税也达到32.6%。万一谈判破裂,这些数字可能会跳到惊人的高度。
不过,双方愿意坐下来谈判协商,这本身就是一种向好的信号,不过这次谈判的关键难点在于几个注意的分歧。
美方特别关注中国从俄罗斯和伊朗购买石油的事情,希望中国能减少这方面的进口。但能源安全是中国的底线,这个要求显然很难被接受。
科技领域也是争论焦点,美国不断收紧对华芯片出口管制,而中方则希望美方放宽技术限制。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矛盾,是美国希望中国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从依赖出口转向更多依靠内需。这种涉及经济主权的问题,中方自然不会轻易让步。
从双方手里的牌来看,中国拥有稀土这张王牌。全球9成以上的稀土精炼能力在中国,而稀土对高科技产品和军工产业至关重要。
美国则有大豆等农产品出口的需求,中国曾经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但贸易战开始后已经转向了巴西。另外,波音公司迫切希望中国继续下订单,毕竟我们可是他们的一个重要客户。
美国国内面临着压力,美国农业州因为大豆出口暴跌而遭受经济损失,这些地区的议员们不断向政府施压。同时,美国法院最近还裁定特朗普政府对多国加征的部分关税违法,这给美方谈判团队带来了额外的法律约束。
我国许多企业已经在积极寻找替代市场,中国对美出口占比近年来持续下降,东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种调整虽然痛苦,但也增强了中国在谈判中的底气。
全球范围内,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已经十分明显,许多国家的出口都受到牵连。供应链正在重组,不少美国买家把订单转移到了东南亚和墨西哥。但这种转移并不容易,效率损失和成本增加最终都会体现在商品价格上,由消费者承担。
美国普通家庭因为关税每年可能多支出1200美元,这些钱最终都是消费者买单。中国企业也面临挑战,需要开拓新市场、调整供应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压力也加速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了许多行业的自主创新。
那关于这场谈判,预测的结果如何呢?
美方可能会适当降低部分关税,换取中方在一些具体领域的开放,比如金融市场准入或增加飞机采购。但如果谈判失败,世界可能会看到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逐渐形成,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这种“脱钩”对全球创新和进步显然是不利的。
毕竟中美经济深度融合这么多年,完全割裂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两国完全可以在竞争中找到共存之道。关键是建立公平的贸易规则和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这次在马德里的谈判,结果如何将影响深远。不仅关系到两国经济的发展,也会重塑全球贸易格局。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如何相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几年世界经济的走向。
这些谈判的结果,最终也都会体现在我们的生活成本、就业机会和经济前景上。
如今世界经济经不起更多的贸易战了,大家其实都盼着能够安心做生意、过日子的环境。这次马德里会谈,或许能朝着这个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资料:
扛不住了!美国大豆协会:没有一个市场能与中国对大豆的需求相提并论.--2025-08-17 16:21·观察者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