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拿学位不用憋论文,直接甩专利就行?”——10月5日,教育部、国资委联手把32所高校和8家央企捆在一起,宣布“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全面铺开,硕博生进厂1~2年就能毕业,消息一出,工科生群里炸锅。我直接拍桌子:这是把“学历”往“产能”里灌,真能干出来还是又一场拍脑袋?你怎么看?

——“老子当年憋论文憋到秃,现在娃们靠一张图纸就能拿博士,酸!”

我连夜把文件翻完,发现套路简单粗暴:企业开难题清单,学校按单招生,学生边做边学,毕业成果可以是专利、样机、工艺包,唯独不强制SCI。听着解气,可细想全是刀口。

其一,学位闸门交到企业手里,老板会不会把研究生当廉价劳力?我同学在航天某院,说内部已经吹风:“以后项目经费里直接划人头,一个博士顶两个工程师,还不用交社保。”真这样,学生变成本报表上的“耗材”,论文可以不要,加班跑不了。

32所大学入选国家级大学计划,代表未来工科培养方向

其二,32所学院里,央企只占8家,剩下全是高校自搭台子。好学校吃肉,差学校连汤都喝不上。我表弟在地方工科院校当老师,今天群里哀嚎:“我们连联合培养的门票都摸不到,2030年要普及一半,资源从天上掉下来?”差距一旦拉大,以后简历上写“非卓越学院”,HR直接扔一边,新的学历歧视就地成型。

其三,评价标准松了,可谁保证“不水”?专利买卖、图纸注水,国内不是没玩过。我亲自跑过某高新区,老板花三千块买实用新型,转头挂大学生名字,换政府补贴,一条龙服务。现在这套玩法直接通到博士学位,只要导师和企业睁只眼,学生就能“合法”镀金,烂尾工程谁兜底?

当然,也不是全黑。哈工大那边搞储能专项,研一下学期就进宁德时代,真刀真枪做电池热失控实验,学生回校讲“电解液冒烟的味道”,比PPT生动一百倍。一位师兄毕业直接带团队,年薪六十万,他说:“ paper 写到手软不如一次真炸,炸明白了,你就值钱了。” 如果所有学院都能按这个强度烧,中国工程师确实能甩掉“只会写不会造”的帽子。

32所大学入选国家级大学计划,代表未来工科培养方向

可问题是,好案例靠砸钱、砸设备、砸大佬,全国复制得动吗?西部某高校老师跟我倒苦水:“企业嫌我们平台low,不愿意把产线搬过来,学生只能远程看直播,毕业还是靠PPT。” 资源错配,政策越美好,下面越尴尬。

再往深看,这套玩法其实是国家把“卡脖子”压力直接压到年轻人肩上。芯片、航发、双碳,全是硬骨头,以前靠海归,现在靠25岁的博士。干出来,产业升级;干不出来,青春埋单。一句“工学交替”听着时髦,背后是把试错成本转嫁给学生:项目黄了,企业换一拨人继续,学生却可能错过发论文、出国交流的黄金期,退路被悄悄焊死。

我算了笔账:硕士三年,企业一年,如果项目失败,学生只剩两年在校,真能找到下家?到时候学位证上“卓越”两个字,用人单位认不认,谁也不敢打保票。政策文件不会写这些,但家长和学生得心里有数。

32所大学入选国家级大学计划,代表未来工科培养方向

说到底,国家缺的是“来了就能拆机、装机、救机”的人,不是“继续卷影响因子”的学霸。把实验室搬进场、把毕业证绑在产线上,方向没错。可如果企业只想割韭菜,高校只想刷指标,学生就成了夹在中间的肉馅。能不能别让“卓越”变成“捉壮丁”,关键就看两点:一,企业考核真不真,敢不敢把项目失败率、学生离职率也写进年报;二,学校护不护犊子,敢不敢因为企业压榨学生就掀桌子换人。没有这两条,再漂亮的培养方案也是墙纸。

一句话:让年轻人进厂可以,但请给他们戴安全帽,别戴紧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