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赵萌萌 张炳钰)10月本该是秋高气爽的季节,我国南北方却演了一场“气候大反差”:南方如江西、湖南、浙江、福建等地暑热难消,仿佛还在三伏天;而新疆、青海、西藏已悄然飘雪,河南、陕西、四川则暴雨连连,北方冷空气蓄势待发。这种“异常”天气的背后与今年副热带高压的异常表现密切相关。

国庆天气“冰火两重天”是何原因

2025年国庆假期阿勒泰公路部门应对强降雪天气。新疆交通运输公众号 图

副热带高压主导:雨带北移、南热北凉

“正常情况下,从入秋至冬季,我国南北方的气温差异会逐渐增大,到隆冬时节,南北气温差达到顶峰,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是受到地球公转引起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影响,同时也与行星尺度大气环流系统包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简称副高)的季节性南移过程有联系。”10月7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任国玉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解释。

任国玉进一步解释,副高的季节性移动,还主导着我国暖季主雨带的分布,直接或间接影响南北方的降水和气温:每年春季,副高位于南海北部,华南地区率先进入“华南前汛期”,降雨集中;随后副高会呈“跳跃式”北上,晚春初夏时抵达江南地区,长江流域进入“梅雨季”,降水增多;到了7月中旬,副高进一步北推至长江流域,华北地区迎来“华北雨季”,降雨明显增加,长江流域则进入高温少雨阶段;8月中下旬起,副高逐步南退,雨带随之南移,华北西南、华中西北及华西(四川、陕南等地)进入多雨期,其中四川、陕南一带被称为“华西秋雨”。

今年气候为何如此乱?副高“赖着不走”

今年入春以来,我国气候出现明显异常,直接的症结在于副高的活动反常。夏季副高提前北跳,异常偏强且位置偏北,持续控制江淮流域,导致江淮地区梅雨期偏短、梅雨量偏少,而华北雨季提前开始,雨季偏长,北方降水量异常偏多,打破常规雨带移动和分布规律。

今年秋季副高南退速度也滞缓,目前仍强势笼罩江南北部,致使我国东南大范围地区晴朗少云,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强,加之当地前期夏季雨水就少,土壤含水量低,蒸散发消耗的热量少,使地表气温明显偏高;北方则因冷空气频繁侵袭,降温迅速;副高西北侧的黄淮流域降水偏多,形成“南暖北凉、中间多雨”的格局。

国庆天气“冰火两重天”是何原因

10月7日08时至8日08时全国降水量。中国天气网图

极端天气频发,未来或成“新常态”

“近年来极端天气和异常天气处于波动上升阶段,主流研究认为或与全球变暖有关。全球变暖使得北极地区和热带海洋的变化异常,高低纬度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加强,也使得西太平洋地区的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10月7日,兰州大学地球系统模式研发中心主任王澄海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高温事件频率和强度增加,极寒天气频数减少但强度上升,且四季紊乱——夏季变长、冬季变短,入夏入冬突然,人体舒适度下降,局地强对流灾害风险加剧。”

任国玉进一步指出,长期的自然气候变率也对近年大范围极端天气发生频次有影响:过去十余年华北降水量和暴雨偏多,主要和降水多年代尺度的波动性有关。基于气候演变规律,预计未来十余年华北、东北夏季仍将多雨、多暴雨,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热浪天气影响仍不容乐观。

面对近年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任国玉建议,需加大科研支持,强化气候观测与极端天气监测系统建设,提升预报预测精准度,同时推广气候变化与气候异常适应政策。对公众而言,主动学习极端天气应对知识至关重要:储备应急物资、关注官方预警、掌握避险路线,应成为每个家庭和个人的必修课,以更好适应极端天气气候带来的挑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