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润桐

近日,南昌大学秋季招聘会上,一家企业因摆放内容露骨的招聘海报引发舆论热议。校方随后发布情况说明,确认该海报未经报备,并对工作疏漏致歉。这一事件虽已得到处理,但其背后折射出的校园招聘管理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媒体:校园招聘岂能“来者都是客”

根据校方核查,涉事企业已在官方就业平台注册,申请岗位包括人事专员、主播等,形式上“符合校园招聘要求”。然而,实际展出的海报并未向学校报备。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暴露出当前校园招聘监管中的盲区:我们是否过于注重企业资质的表面审核,而忽视了招聘内容的实质把关?

高校作为育人重地,对进入校园的每一家企业、每一份招聘材料都负有不可推卸的筛选责任。校园招聘不同于社会招聘,其面向的是尚未完全步入社会的学生群体,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仍在形成阶段。高校理应成为学生步入社会的“保护伞”,而非简单充当就业市场的“中介所”。

此次事件中,校方强调涉事企业“海报未向学校报备”,这恰恰反映了当前高校在进行就业服务管理时将报备制度等同于审核机制的误区。报备只是管理的手段,而非目的。如果只满足于企业资料的报备程序,而缺乏对现场招聘内容的实质监督,这样的就业服务无疑是不完整的。

媒体:校园招聘岂能“来者都是客”

值得注意的是,事发当天“现场招聘单位和参与人数多”成为了校方解释巡查疏漏的理由。这恰恰暴露了“重量轻质”这一深层困境。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持续加大,高校在积极拓展就业渠道的过程中,更需守住育人初心。越是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校越要坚守底线,绝不能因追求就业率而降低对企业招聘内容的审核标准。

高校是传播文明、引领文化的高地,校园招聘活动同样承载着文化育人的功能。那些打着“招聘”旗号,实则传播露骨内容的行为,本质上是对校园文化的侵蚀。大学应当成为不良社会风气的“过滤器”,而非“传声筒”。此次招聘海报事件,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声誉,更可能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高校必须建立有效的“防火墙”,将类似内容阻挡在校门之外。

针对此次事件暴露出的问题,高校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招聘活动监管机制。首先,要兼顾资料备案和内容审核的管理,不仅审核企业资质,更要对其招聘内容进行前置审查。其次,要加强招聘现场巡查力度,配备专门的巡查人员,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发现问题立即处理。此外,还应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对存在违规行为的企业实行“黑名单”制度,取消其入校招聘资格。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出台高校招聘会管理指导细则,为校园就业服务划定清晰的红线。这些细则应当包括招聘内容审核标准、现场管理要求、违规处理办法等具体内容,为高校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南。同时,各高校也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更加细化的校园招聘管理办法,确保监管到位。

大学是学生迈向社会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在这个关键阶段,高校有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就业环境。此次南昌大学事件给所有高校敲响了警钟:校园招聘决不能“来者都是客”,而必须坚守文化底线,守住育人阵地。唯有如此,才能让校园招聘回归本质,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就业需求和成长发展。

让我们期待各高校能够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招聘管理制度,让校园招聘真正成为连接学生与优质就业岗位的桥梁,而非低俗内容入侵校园的漏洞。这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高等教育使命的坚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