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肴创始人赵晗的创业往事


一锅汽锅鸡、一道香茅草烤鱼,他将云南菜带入都市生活。

他用15年商业传奇让滇菜登上全国餐桌,却未抵过事业重压。


2025年9月18日14时43分,昆明同仁医院的急诊室外,空气仿佛凝固。随着医护人员轻声说出“抢救无效”,云海肴创始人赵晗的生命永远停在了40岁——这个本该是创业者意气风发、奔赴下一段征程的年纪。

消息传出后,餐饮界同仁、创业伙伴与无数曾偏爱云海肴汽锅鸡的食客扼腕叹息,人们难以相信,那个将云南菜从边陲带到全国餐桌、让“彩云之南”的味道走进购物中心的年轻人,会以这样猝不及防的方式告别。

云海肴创始人赵晗的创业往事

1

滇地少年的“味觉记忆

1985年7月1日,赵晗出生在昆明一个普通家庭,童年时光几乎是伴着街巷里的美食香气度过的。

清晨,巷口早点铺的小锅米线冒着热气,酸浆米线裹着肉酱与韭菜的鲜香;

傍晚,母亲从市场带回新鲜的菌子,简单翻炒便满室飘香;

逢年过节,家里炖的汽锅鸡更是重头戏,陶锅的微孔锁住鸡肉的鲜嫩,一口汤下肚,是独属于云南的温润滋味。

这些刻在骨子里的味觉记忆,成了他后来创业最珍贵的“灵感密码”。

学生时代的赵晗,既有着对家乡美食的眷恋,也有着超越地域的视野。

他成绩优异,高考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为这所顶尖学府国学院的首届学生。

在人大的校园里,他浸泡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读《论语》悟“君子务本”,品《孟子》懂“反求诸己”,这些思想不仅塑造了他的价值观,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后来的创业理念——做餐饮如做人,既要守得住“本味”,也要耐得住“深耕”。

在国学院的课堂上,赵晗常和同学聊起家乡的美食,说着云南的菌子、米线、汽锅鸡有多特别,可大多数外地同学却知之甚少。“为什么云南菜只能在云南火?”这个疑问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慢慢生根。

那时的他还没想到,几年后,自己会带着这份对家乡味道的执念,开启一场“让云南菜走出大山”的创业之旅。

2

后海银锭桥边的第一家小店

2009年,还差几个月毕业的赵晗,做出了一个让身边人意外的决定:

放弃稳定的就业机会,回老家云南找食材、在北京开云南菜馆。“我想让更多人吃到真正的云南味道,不是那种改良得面目全非的‘伪滇菜’,而是带着云南山水气息的本味。”他在后来的采访中回忆道。

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

在此之前,赵晗已经做了近一年的准备:

利用寒暑假回云南,跑遍昆明、大理、建水的农贸市场,和当地农户聊食材;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考察餐饮市场,发现当时的滇菜品牌要么规模小、分布散,要么缺乏标准化运营,几乎没有能走进主流消费场景的品牌。

他意识到,这既是空白,也是机会。

很快,赵晗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堂哥吕志韬,性格开朗、擅长与人打交道,对饮品调制颇有兴趣;

好友朱海琴,心思缜密、擅长谈判与成本控制,曾在企业做过管理;

还有同学户峰阳,此前从事软件开发,却有着一手做云南小吃的好手艺,尤其擅长做家乡的小锅米线。

四个年轻人凑在一起,凑了不到50万元的启动资金,开始筹备第一家店。

选址成了第一个难题。

他们想找一个既有客流量、又能体现“云南风情”的地方,最终定在了北京后海银锭桥边——一条充满老北京韵味的胡同里,

紧邻什刹海,游客与本地食客都不少。可租下店面后,难题接踵而至:装修预算超支、食材运输不便、厨师招聘困难……为了节省成本,赵晗和团队几乎亲力亲为,白天跑建材市场选装修材料,晚上在出租屋里研究菜单,甚至自己动手刷墙、贴瓷砖。

2009年10月,云海肴的第一家店终于开张了。

店面不大,只有6张桌子,门头挂着一块简单的木牌,写着“云海肴·云南菜”。

开业当天,赵晗特意从云南空运了新鲜的米线、菌子和建水陶锅,想让顾客第一时间尝到最地道的云南味。

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们一记重击:当时已近冬季,后海的游客逐渐减少,胡同里的客流稀疏,店里每天的营业额常常不足2000元,连房租和人工成本都覆盖不了。

“最难的时候,连续三个月入不敷出,我们四个人凑的钱快花光了,连员工的工资都快发不出来。”朱海琴后来回忆说,有好几次,吕志韬提出要不要“先停一停,再想想办法”,但赵晗却咬着牙坚持:“再撑撑,我们再调整调整,肯定能行。”

为了盘活小店,赵晗和团队开始“各显神通”:

赵晗负责优化菜品,每天和厨师一起试菜,把云南的“凉拌折耳根”改良成更符合北方人口味的“酸辣折耳根”,减少腥味、增加酸味;

朱海琴主动和周边的旅行社合作,推出“胡同游+云南菜体验”的套餐,吸引游客;

户峰阳把自己的“小锅米线”做成了招牌,每天限量供应,凭着鲜美的汤底和筋道的米线,慢慢积累了回头客;

吕志韬则发挥特长,研发了“云南米酒特调”,用本地米酒搭配水果,成了店里的爆款饮品。

就这样,靠着一点点的调整和坚持,小店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到了2010年春天,天气转暖,后海的游客多了起来,云海肴的名气也慢慢传开,常有顾客为了吃一碗小锅米线、喝一口汽锅鸡汤,在店外排队等候。“那时候每天忙到凌晨,累得倒头就睡,可看到顾客吃得开心,就觉得一切都值了。”赵晗曾笑着说。

云海肴创始人赵晗的创业往事

3

中关村的转折点与资本助力

2010年,赵晗敏锐地发现,随着北京中关村商圈的崛起,越来越多年轻人聚集在写字楼和购物中心,这是一个比胡同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如果一直守着后海的小店,云海肴永远成不了真正的云南菜品牌。我们要走进购物中心,让更多上班族、家庭顾客吃到云南菜。”他提出了开第二家店的想法,选址定在中关村欧美汇购物中心。

这次开店,赵晗和团队做了全新的定位:不再是“胡同里的小众滇菜馆”,而是“有品质、标准化的云南菜连锁品牌”。

他们优化了菜单,保留小锅米线、汽锅鸡等经典菜品,新增了“黑三剁”“老奶洋芋”等更易被大众接受的云南家常菜;

在装修上,融入云南的民族元素,用竹编、蜡染布和绿植装饰,营造出“置身云南”的用餐氛围;在服务上,制定了标准化的流程,从点餐到上菜,都有明确的时间要求。

2010年下半年,云海肴中关村店开业。

凭借着精准的定位、稳定的菜品和舒适的环境,小店一开业就人气爆棚,工作日的午餐时段常常座无虚席,周末更是需要提前预约。

“中关村店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连锁化的可能性。”赵晗说,从那以后,云海肴的发展方向逐渐清晰:以购物中心为核心场景,做“让大众都能接受的高品质云南菜”。

此后几年,云海肴稳步扩张,陆续在北京的朝阳大悦城、西单大悦城等热门商圈开店,每开一家店都能快速吸引客流。

2014年,云海肴迎来了关键的转折点——获得红杉资本和聚霖资本的联合投资。这笔资金不仅解决了扩张的资金压力,更带来了专业的管理经验和资源支持。

拿到投资后,赵晗并没有盲目扩张,而是先做“内功”:

建立中央厨房,实现食材的统一采购、加工和配送,确保每家门店的菜品口味一致;

搭建供应链体系,与云南的20多家农户和合作社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直接从产地采购菌子、米线、火腿等食材,既保证了食材的新鲜,也降低了成本;

组建专业的运营团队,从菜品研发、门店管理到市场营销,都制定了标准化的体系。

“我们要做的不是‘昙花一现’的网红品牌,而是能长久发展的滇菜代表。”赵晗始终坚持这个理念。

在他的带领下,云海肴的扩张速度加快,但每一步都走得很稳:

2015年,门店数量突破30家;2018年,进入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2020年,不仅在国内有150多家门店,还走出国门,在新加坡开设了首家海外店。

4

从菜品创新到带动本土产业

在云海肴的发展过程中,赵晗始终把“传承云南美食文化”放在首位。

他常说:“云海肴的根在云南,没有云南的好食材,就没有云海肴的好味道。”因此,他不仅注重菜品的创新,更致力于推动云南本土食材的产业化发展。

汽锅鸡是云海肴的招牌菜,也是赵晗最看重的菜品之一。

最初,店里的汽锅鸡用的是普通陶锅,口感虽然不错,但顾客反馈“汤不够鲜、鸡肉有点柴”。

为了改良这道菜,赵晗专门带着团队去云南建水考察——那里是中国著名的“紫陶之乡”,建水紫陶透气性好、保温性强,最适合用来炖鸡。

他们与当地的紫陶匠人合作,定制了专属的汽锅:

锅身更厚,微孔更细密,能更好地锁住鸡肉的鲜味;锅盖上增加了一个小气孔,方便控制火候。

同时,他们还在云南寻甸县建立了鸡肉养殖基地,选用当地的“铁脚麻鸡”——这种鸡生长周期长、肉质紧实,炖出来的汤更鲜。

此外,赵晗还提出了“一鸡两吃”的创意:顾客吃完汽锅鸡后,服务员可以将剩下的鸡骨加高汤、蔬菜,做成一锅鲜香的鸡汤火锅。

这一系列改良后,云海肴的汽锅鸡一经推出就成了爆款,上市3个月全国销售42万份,好评度高达90%。

很多顾客说:“第一次吃到这么鲜的汽锅鸡,感觉像是在云南的农家院里吃饭一样。”而建水的紫陶匠人也因为云海肴的订单,生意越来越好,甚至带动了当地紫陶产业的发展。

除了汽锅鸡,赵晗还带领团队挖掘云南的小众食材,将它们搬上全国的餐桌。比如云南的“牛肝菌”,以前只在当地的餐馆里常见,云海肴通过与农户合作,建立了菌子的冷链运输体系,将新鲜的牛肝菌空运到全国各地的门店,推出“黑松露牛肝菌炒饭”“清炒牛肝菌”等菜品,让更多人尝到了云南菌子的鲜美。

据统计,截至2024年,云海肴已与云南20多家本土农产品供应商建立深度合作,带动云南的米线、菌子、火腿等农特产品年产值超过6000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了上千名农户就业。“能为家乡的产业发展出一份力,是我最骄傲的事。”赵晗在获得“兴滇人才奖”时动情地说。

云海肴创始人赵晗的创业往事

5

遗憾与传承

随着云海肴的稳步发展,赵晗开始思考品牌的多元化布局。

2016年,他推出了快餐品牌“刀小蛮半只鸡过桥米线”,主打“健康、快捷的云南米线”,瞄准写字楼、高校等快餐消费场景。

与云海肴不同,刀小蛮采用“标准化套餐”模式,一份过桥米线搭配小菜和饮品,出餐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很快受到上班族的青睐。

截至2020年,刀小蛮已在全国开设了80多家门店,成为云海肴旗下的又一个热门品牌。

在事业达到顶峰时,赵晗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2024年底,他宣布全面退出云海肴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将公司的运营交给了专业的管理团队。“这些年一直在创业一线,太累了,想多陪陪家人,也想给自己放个假,思考未来的方向。”他在朋友圈里写道。

当时的他,或许还计划着未来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或许还想着再做一个与云南文化相关的新项目,可谁也没想到,这会成为他与创业伙伴、与云海肴的“告别”。

2025年9月19日,昆明市殡仪馆举行了赵晗的遗体告别仪式,他的创业伙伴、公司员工、云南的供应商代表,还有不少曾与他合作过的餐饮界同仁都赶来送行。

人们回忆着那个总是带着微笑、对云南菜充满热情的年轻人——他从昆明的小巷走出,带着一份执念在北京创业,用15年的时间将云海肴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滇菜品牌,让云南的味道走进了千万人的生活。

赵晗的离去,是餐饮界的一大损失,更是云南美食文化传承路上的遗憾。但他留下的,不仅是一个知名的餐饮品牌,更是一种“坚守本味、深耕品质”的创业精神,一种“让家乡味道走向全国”的初心。

如今,云海肴的门店里,依旧飘着汽锅鸡的鲜香,刀小蛮的米线依旧热气腾腾,这些带着云南山水气息的味道,会继续陪伴着食客,也会永远铭记着那个叫赵晗的创业者——那个把云南菜带出大山的“破圈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