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963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人老了就得多动动。”这句话几乎成了不少老年人的养生信条。
确实,适量运动对预防慢病、维持身体机能有非常大的好处。但很多人忽略了一点,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肌肉、关节、心肺功能都在下降,一些年轻人轻松完成的动作,对老年人来说却可能是“伤身陷阱”。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康复医学专家提醒:锻炼不是越多越好,方式不对,反而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60岁以后,身体的确需要锻炼,但并不是所有运动都适合。有4种运动,医生建议要尽量避免。
一、过度剧烈的运动,可能正在“偷偷”伤害你
不少中老年人为了“抗老”,每天清晨雷打不动地晨跑、爬山、跳操,还动不动就参加马拉松。一开始确实觉得精神了不少,但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
有研究指出,60岁以后人的肺活量平均每年下降30-50ml,心脏的每搏输出量、最大摄氧量也会逐年减少。如果盲目追求强度,心脏负担加重,极易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心梗。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每年因运动诱发的心源性猝死中,60岁以上人群占比近三成。
医生提醒:安全运动的底线,是不过度透支身体。
二、60岁以后,这4种运动方式要尽量避免
1、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
高强度间歇训练流行于健身圈,特点是短时间内高爆发、高消耗,但对心肺系统的要求极高。
60岁以上人群的动脉弹性下降,血压调节能力变差,剧烈运动容易引起血压骤升、心律紊乱。如果本身已有高血压或冠心病,参与HIIT可能诱发脑出血或心肌梗死。
身体不是机器,过了60岁,更不能用“极限挑战”来当锻炼。
2、爬陡坡爬楼梯式锻炼
很多老年人喜欢“以楼代梯”,觉得既省事又能锻炼。但楼梯运动对膝关节的冲击非常大,尤其是下楼时,膝关节要承受3—5倍体重的压力。
骨关节炎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反复爬楼会加重磨损,导致膝盖肿胀、疼痛、关节变形,严重时甚至影响行走。
医生建议:适量平地快走或者骑慢速健身车,更适合膝关节不好的老人。
3、倒立、甩手操等“伪科学”运动
在某些养生圈里,流传着“倒立能防老”、“甩手能通经络”的说法,有些老人甚至每天坚持练。
但这些运动并没有确切医学依据,反而存在隐藏风险。倒立容易引发眼压升高、血压波动,对有高血压、青光眼、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极不友好。
至于甩手操,看似轻松,其实在甩动时容易造成肩关节拉伤、肌腱炎,尤其是动作幅度过大、频率过快时,风险更高。
不是所有“网红养生法”都科学,运动前一定要问问医生而不是朋友圈。
4、空腹运动
有些老人习惯早上空腹锻炼,认为“清肠排毒”,但实际上非常危险。
60岁以后,肝糖原储备能力下降,血糖调节变慢。空腹运动时,血糖骤降可能引发低血糖昏厥、跌倒损伤,甚至造成心脑供血不足。
医生建议:锻炼前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半个香蕉、几块饼干,避免能量突然断档。
三、年纪越大,锻炼越要“聪明”
锻炼不是为了拼命,也不是为了跟别人比,而是为了帮自己“慢一点老”。
60岁以后,最重要的锻炼目标是:维持肌肉力量、保持关节灵活、增强平衡感、稳定心肺功能。
以下几种方式,更适合中老年人:
1、太极、八段锦
动作缓慢、节奏和缓、对关节友好,有助于提升平衡能力和心肺耐力,还能减轻心理压力。研究显示,长期练太极的老年人跌倒风险降低30%以上。
2、快步走或慢跑
每天30分钟左右的快步走,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控制血糖血压,而且几乎没有运动门槛。关键是节奏适中,量力而行。
3、力量训练
肌肉流失是老年人衰老的重要标志。每周2—3次轻度力量训练,如弹力带、哑铃操、坐姿抬腿等,可显著延缓肌肉退化。
医生特别提醒:刚开始锻炼时,不要追求“有感觉”,应从低强度、短时间做起,逐步增加。
四、运动前后这几点,建议60岁以上人群特别注意
1、运动前热身
不少老人图省事,直接上来就锻炼,结果容易拉伤。花5—10分钟做关节活动、慢走热身,是对身体的基本尊重。
2、运动中关注身体信号
感到胸闷、头晕、气短、心跳异常时,一定要立刻停止运动,坐下休息,并及时就医。
3、运动后拉伸放松
拉伸有助于缓解乳酸堆积、减少第二天的酸痛感。尤其是老年人,肌肉恢复速度慢,拉伸能帮助肌肉更快修复。
五、结语:锻炼不在多,而在对
60岁以后,身体机能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但这不意味着放弃锻炼,而是要更聪明地锻炼。
别拿年轻时的标准套在年老的身体上,也不要盲目跟风尝试“网红”运动。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记住:锻炼的目的,是让身体更轻松,而不是更负担。
参考资料: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2] 《老年人运动指南》. 国家体育总局, 2020
[3] 《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方式推荐》. 生命时报, 2024-11-05
[4] 《高龄人群健康运动建议专家共识》. 中华预防医学会, 2023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