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小王去年一年换了三份工作,每次辞职都跟我说“没找到感觉,不是我要的激情”。

前阵子他又裸辞了,在家躺了俩月,刷招聘软件时还跟我吐槽“怎么就没人把‘理想工作’打包送上门呢”。

不光小王,我身边好多人都这样,总觉得“激情”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得靠等、靠找,找不到就觉得自己人生没方向。
但上周我看到斯坦福大学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的一个故事,突然觉得这话得跟小王好好说说。

别等激情找上门!斯坦福研究:你的兴趣不是 “发现” 的

德韦克教授在本科生研讨课上问过一个问题:“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正在等待找到自己的激情?”结果几乎所有学生都举了手,眼神里还带着点梦幻的劲儿,跟小王说“要找理想工作”时的表情一模一样。

学生们还说,找到激情后肯定能一直有动力,德韦克教授只好泼冷水:“我很不想戳破你们的幻想,但事情通常不是那样发生的。”
追随你的激情”这话这些年真的太火了,我之前翻英文旧书时发现,这phrase从1990年到现在,出现的次数翻了好几倍。

还有句不知道哪儿来的话,说“找到你热爱的事情,这辈子就不用再工作了”,朋友圈里总有人转发。

别等激情找上门!斯坦福研究:你的兴趣不是 “发现” 的

可德韦克教授和其他研究者都说,这话其实特别误导人。
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的保罗・奥基夫教授就举过一个例子:有个学生为了找“激情”,从一个实验室跳到另一个实验室。

只要进实验室没那种“心跳加速、特别激动”的感觉,她就觉得“这不是我的菜”。

本来想跟这学生说“科研哪有天天激动的”,后来发现她根本没明白,兴趣不是靠“瞬间情感爆发”确认的,更像慢慢熬粥,得等味儿出来。

别等激情找上门!斯坦福研究:你的兴趣不是 “发现” 的


大家都在等的“激情潮水”,其实是两种思维在打架
聊到这儿就得说,心理学里对“兴趣”其实有两种看法,这两种看法直接决定了我们会不会像小王那样瞎折腾。

德韦克教授和斯坦福的格雷格・沃尔顿,还有刚才说的奥基夫,三个人一起做了研究,还准备把结果发在《心理科学》上。

他们说的第一种叫“兴趣固定论”,意思是你天生就带了些兴趣,这辈子就这么多,只能靠找,第二种是“兴趣成长论”,说兴趣是养出来的,只要花时间投入,啥都能慢慢喜欢上。
之前有个实验特别能说明问题,研究者先把大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技术派”,喜欢数学、科学这类,另一类是“文艺派”,爱艺术、人文。

别等激情找上门!斯坦福研究:你的兴趣不是 “发现” 的

然后让他们填问卷,看他们信不信“兴趣不会变”,填完问卷就给他们派任务:文艺派读关于算法的文章,技术派读哲学家德里达的东西。

结果特别明显,越信“兴趣固定”的学生,越不待见那些“不对口”的文章,我当时看到这结果就想,这不就是我表哥嘛。

表哥总说“我是学理工的,跟文学不沾边”,上次我拉他看一场诗歌分享会,他全程玩手机,还说“这玩意儿有啥意思”。

其实他根本没试着听进去,就先给自己划了线:“我不属于这儿,所以这东西不好玩。”

别等激情找上门!斯坦福研究:你的兴趣不是 “发现” 的


后来研究者又做了个实验,先让学生读一篇讲“固定论”或“成长论”的文章,再重复之前的流程。

结果还是一样,被灌输“兴趣天生不变”的学生,对“不对口”的文章还是没兴趣,这说明啥?我们对兴趣的看法,其实是能被影响的。

不是你真的“不喜欢”,是你先认定了“我不会喜欢”,然后就真的不喜欢了。
德韦克教授之前还研究过“智力”,她发现那些觉得“智力能提升”的人,不那么怕失败,因为他们知道多练就能变好。

别等激情找上门!斯坦福研究:你的兴趣不是 “发现” 的

兴趣其实也一样,跟能力不完全挂钩,奥基夫教授自己就说,他弹吉他25年了,技术这十年没咋进步,但还是喜欢弹。

我之前总觉得“得做得好才配喜欢”,现在才明白,喜欢是一回事,做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不用绑在一起。
遇到点难就放弃?你可能被“固定论”坑了
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他们做的另一个天文学实验,先让学生看一段《卫报》拍的视频,讲霍金的思想,内容特别通俗,看完学生都说“有意思,对黑洞好奇了”。

可紧接着,研究者给他们发了一篇《科学》上的论文,讲黑洞的,特别难,全是专业术语。
你猜怎么着?那些信“固定论”的学生,看完论文立马改口:“黑洞也没啥意思,算了。

别等激情找上门!斯坦福研究:你的兴趣不是 “发现” 的

而信“成长论”的学生,虽然也说“难”,但还会问研究者“有没有更简单的解读”。

我之前学做手账也是这样,一开始看别人做的好看,自己上手才发现,排版、贴胶带都难,差点就放弃了。

后来想着“慢慢来,反正也不用当专家”,做着做着就觉得有意思了。
而且这个实验不是随便做的,是“预注册重复实验”,实验前就把要测啥、怎么做写清楚,避免瞎改数据。

别等激情找上门!斯坦福研究:你的兴趣不是 “发现” 的

现在好多心理学研究被质疑“不靠谱”,就是因为没这么做,所以这个研究的可信度还挺高的。
斯沃斯莫尔学院的K・安・伦宁格教授没参与这个研究,但她研究过兴趣发展。

她说神经科学早就证实了,兴趣能靠支持培养出来。

比如小孩8岁前啥都想试,见了新东西就想摸,到了8到12岁,就开始跟别人比,要是觉得自己做得没别人好,就不敢试了。

这时候大人要是说“你怎么这么笨,别学了”,那孩子可能就真的把兴趣丢了,其实不光小孩,成年人也一样。

别等激情找上门!斯坦福研究:你的兴趣不是 “发现” 的

奥基夫教授就说,有人本来对癌症一无所知,要是妈妈得了癌症,很快就能变成“半个专家”,还有人有了孩子,之前对育儿一窍不通,慢慢也能研究明白怎么哄睡、怎么喂辅食。

我邻居张姐就是这样,之前连换尿布都手忙脚乱,现在还能给小区里的新手妈妈支招,她说“哪是一开始就喜欢,是不得不学,学着学着就上心了”。
之前还有研究说,觉得“激情要找”的人,找工作先看“开不开心”,要是觉得累就换,觉得“激情要养”的人,更看重工作能不能学东西,慢慢也能适应甚至喜欢上。

小王后来就听了我的劝,没再裸辞,现在的工作虽然一开始觉得“一般”,但他试着学做数据分析,现在还说“没想到这玩意儿还挺有意思”。

别等激情找上门!斯坦福研究:你的兴趣不是 “发现” 的


现在也没有啥“万能方法”能让你立刻有“成长型思维”,但至少要明白,别等着激情找上门。

你可以每周花半小时试试新东西,不用非得“爱上”,哪怕就是看一段陌生领域的视频、读一篇短文章也行。

我现在每周看一集讲宇宙的纪录片,一开始也觉得“听不懂”,现在慢慢也能跟人聊两句黑洞了。
其实说到底,激情不是等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别总想着“我还没找到”,先试着“我先做做看”。

说不定你现在觉得“没意思”的事,做着做着就成了你的热爱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