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已经满5年,2019年《条例》实施前后,上海各小区的投放点、垃圾房都已经历过一轮改造,以适应垃圾分类的要求。如今,五年过去了,上海在生活垃圾分类上又有哪些迭代升级?一起来看↓↓↓

垃圾箱房引入“智慧大脑”

闭环管理高效回收

在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的一个小区,记者发现,智能化的垃圾箱房设置在小区的绿植从中,居民通过微信扫码或输入手机号,就可以自助开启仓门,完成可回收物投递。

为了进一步优化垃圾回收环境,箱房内部还配有通风设备、除臭装置、防蚊装置等设备。

 

据介绍,小区的垃圾箱房回收设备还引入“智慧大脑”,增加AI智能捕捉机制,针对不分类行为进行“云劝导”、收集容器满溢预警、小包垃圾自动识别等标杆场景,实现“发现、派单、整改、销项”闭环智能管理体系。

 

虹口区安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雷国兴:这个投放的区域里也有很多AI的设备,比如居民把垃圾投放在非投放的位置,我们手机立刻就会收到这条信息的提醒。我们管理者就近要来进行现场维护,包括人员的劝阻。

 

近两年,上海通过推进投放点改造提升,打造了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精品小区和智慧垃圾箱房。今年,上海还将继续建设300余个精品小区、推进3000余个分类投放点专项更新。

足不出户一键预约

上门回收服务到家

除了打造垃圾分类精品小区、完善投放点和垃圾箱房升级改造,上海还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打造一区一品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方便市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家住上海市虹口区的孙女士,刚刚整理出一批旧纸箱等可回收物,由于家住五楼,打包整理好的生活垃圾体积大且不易搬运,于是孙女士通过“沪上回收”微信小程序,预约了街道垃圾中转站的上门服务。

 

据介绍,这款小程序已覆盖上海全市16个区,依托市级可回收物回收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了各区回收主体企业服务资源,为市民进一步提供更灵活、更便捷的回收服务。

“破铜烂铁”变“真金白银”

市民分类热情高

垃圾回收线上可预约线下可交投。上海围绕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便民理念,在沿街设置了24小时可回收物精细化智能回收设备。市民不但方便交投可回收物,还能把这些垃圾变成“真金白银”。

在上海市虹口区曲阳路街道可回收物中转站,记者看到,中转站外墙配置了嵌入式可回收物智能箱。设置了废纸、废金属、废塑料、白色玻璃、绿色玻璃、其他玻璃等9类分类投放口,陆续有居民来此交投。

 

对高价值可回收物进行有偿回收,低价值可回收物公益交投,居民不但能将部分闲置杂物变成零花钱,还可以将旧衣物等捐赠回收。高值+低值,全品类、全天候、全时段的回收模式,既提高可回收物回收率,又减轻了垃圾处理系统的负担。

 

上海市虹口区曲阳路街道可回收物中转站负责人 李海洋:根据上海市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我们将泡沫、纺织物、玻璃等低价值可回收物实行公益回收,废纸张、废金属、废塑料瓶等高价值可回收物实行有偿回收。

 

据了解,上海已建设了32座一区一品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并综合提供惠民回收服务功能。根据惠民回收服务点的建设标准,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建成300座。届时不仅是小区居民,周边商户等也可在惠民回收服务点交投交售可回收物。

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市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3%。

 (央视新闻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