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编辑 春秋玉史
«——【·前言·】——»
说起陈亚楠,不少人都有印象,就是大衣哥儿子的前妻,前几天她对外说了自己再婚的条件,这消息一出来网友们直接炸开了锅,评论区里吵翻了天,好多人直嚷嚷:真把自己当豪门里出来的弃妇了?
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要真正看懂朱家,得先放下成见,蹲下来看看他们院子里那片踩惯了的黄土地,朱之文外号“大衣哥”,其实就是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实农民。
他唱歌原本是为了在干活时解闷,结果一次意外走红,把他从田埂上推上了央视舞台,也推进了富贵人的圈子。
可这“富贵”来得太突然,他心里一直发虚,对朱家来说最深的底色不是风光,而是“懵”:发懵、不敢折腾、不知所措。
他们有了钱,却还是按村里的老规矩过日子,早上起得早,中午不睡懒觉,做什么事都讲究“别惹事”“别丢人”,朱之文不求名利,只想安安稳稳把这口饭吃下去,把这份运气守住,别弄丢了。
朱小伟他的儿子,就是这个“守”的核心,很多人看不起他,说他像个“木头”,镜头一对着就结巴,但你换个角度想,他从小衣食无忧,家里啥都安排好了,根本不需要去拼,也没人逼他吃苦。
朱家把他保护得很好,就像把一棵小苗养在自家院子里,风雨全挡住了,阳光和肥料都准备得妥妥的,所以他没野心,也没欲望,他不想出去创业,不想拼学历,更不关心社会有多卷。
他每天按点吃饭、打游戏、拍拍短视频,过着稳定而封闭的小日子,他的人生目标很简单:别出事,别折腾,平平稳稳就好。
朱之文看得很清楚,他不想让儿子去冒险,更不想把朱家拉进“城里人的烦恼”里,他不是没能力再挣一次大钱,而是知道守住已经来之不易。
朱家不是没选择,而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守成”,这种土里土气的活法,看起来土实际上是一种清醒。
图的是流量不是人
陈亚楠跟朱家完全不是一路人,她是个有野心的姑娘,做护士的时候就已经看懂了一个现实:现在这个社会靠踏实工作上升太慢,想翻身得借风口,更得借人脉。
她明白:朱家虽然土,但有钱、有流量,“大衣哥儿媳”这个身份,就是进场的门票,所以她的婚姻从一开始就不只是“谈恋爱”,而是一种带规划的“合作”。
嫁进朱家后她第一时间辞掉了工作,转身进了直播圈,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早就写好的剧本,她把家庭变成了舞台,把丈夫当成了引流的“男一号”,一张结婚证对她来说,也像是一张创业通行证。
但问题是她看错了朱小伟的“底子”,她希望他拍视频、做短剧、设人设,把婚姻当内容,把热度变现金,但朱小伟完全不在状态。
他不理解流量,也没兴趣“人设营业”,家里吃穿不愁,他觉得这就是生活的终点,哪儿还用天天拍视频、对着手机笑?
于是两人矛盾越积越深,陈亚楠追求流量、搞噱头,朱小伟想过日子、图安稳,他们就像两列反方向开的火车,一个想着冲进娱乐圈,另一个只想躲回老家大炕。
压垮这段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卖婚房”,对陈亚楠来说,这可能是一场策划,制造分歧,引爆舆论,顺势带节奏搞一波热度。
但对朱家来说这是动了根本,他们不缺房子,却特别看重“这房是谁买的”,朱小伟当场发飙、翻脸,已经不是吵架,而是认清了:他们压根就不是一条道上的人,这个婚表面散了,实则是两个价值观的彻底分裂。
要找个条件更好的
离婚之后,朱小伟和陈亚楠各自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路,朱小伟这边,事情回到了朱家熟悉的节奏。
他在父亲的安排下娶了陈萌,一位本地女老师,人不爱出风头、说话轻声细语,正合朱家心意,这种“规矩人家出身”的媳妇儿,让朱家人觉得安心。
结婚后小伟生活安稳下来,没了直播镜头,他不用再装热情、装有冲劲,日子过得平淡但踏实。
他开始抱孩子、修院子、喂鸡,脸上的表情也不再迷茫,像是一棵终于扎稳根的树,重新长回了自己最舒适的状态。
反观陈亚楠,就显得艰难多了,她离婚后没了“大衣哥儿媳”的头衔,原本依靠的流量瞬间蒸发。
她曾跑到杭州,试图靠卖衣服翻盘,可人气跟不上,生意也没起色,曾经镜头里的“精致女人”,一下子成了在市场里来回奔波的普通人。
后来她回到老家曹县租了个小铺子,重新拾起服装生意,没有直播团队,没有脚本,她一个人包货、发货、做账,成了真正的“小老板娘”。
而就在滤镜褪去之后,舆论对她反而宽容了些,人们不再一味嘲笑她心机,开始看到她身上那点“跌倒了还爬起来”的倔劲儿。
她嘴上还说着“要找个条件更好的”,可谁都能看出来,那不过是嘴硬,她最真实的选择是把自己扔回原点,从头来过,不是她没伤心过,而是没逃跑。
朱小伟选的是“稳”,陈亚楠选的是“拼”,一个靠家庭筑巢取暖,一个靠自己扛起寒冬。
这两种活法没对错,但这段经历告诉我们:风能吹热度,却吹不来底气,真正撑住人生的不是名气和标签,而是肯不肯咬牙往前走。
参考资料
央视网——朱之文
央视网——大衣哥朱之文毫无“求生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