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聊聊两个挺有意思的词语——“叩阍”和“帝阍”。

首先,得澄清一下,“阍”这个字儿,它可不读“mén”,而是读作“hūn”。别看发音小小的差异,意义可是大相径庭哦!

咱们先从“帝阍”说起吧。你知道“帝阍”是指什么吗?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帝阍”就是天帝的守门人。

天宫大门前,站着一位威严的守门人,他决定着谁能够进入神秘的天宫,见到伟大的天帝。这守门人的角色,可不就是“帝阍”嘛!

而“叩阍”呢,在中国古代,它指的是平民或案件当事人直接向皇帝申诉冤情。这词儿听起来就挺有画面感的,是不是?

一个普通百姓,为了申冤,勇敢地走到皇帝面前,叩响那扇通往公正的大门。虽然这样的事情多半出现在小说或戏曲里,但也反映出古代百姓对公正和权力的渴望。

说起“叩阍”,就不得不提那位清朝的乾隆皇帝。这位号称十全老人的皇帝,可是个喜欢沽名钓誉的主儿。他每次出巡,都会特意叮嘱手下,不要阻挡那些想要告御状的百姓。这可不就是给那些“叩阍”之人开了扇方便之门嘛!

咱们再回到“帝阍”的话题上。这个词原本是屈原辞赋中想象的神灵。《离骚》里就有这么一句:“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这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屈原在想象中来到了天界,想要叫“帝阍”打开天门,结果这“帝阍”却把他晾在一边,就是不开门。哎,这不就像是咱们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想要找个说法,却总是被各种门槛挡住去路吗?

不过,“帝阍”这个词在古代文学中,可不仅仅是个看门人的意思。它常常被用来表达忠于朝廷、希望君臣遇合的美好愿望。就像是说,我虽然不能直接见到皇帝,但我希望通过“帝阍”,能把我的声音传达到皇帝的耳朵里。

在王勃的文章中,“帝阍”还有另外一层深意。它不仅仅是指天帝的守门人,更是暗指当时的国君或朝廷。就像我们用“陛下”来称呼天子一样,“帝阍”在这里也成了一种尊称。

王勃在文中写道:“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里的“怀帝阍”其实就是怀念朝廷的意思,表达了他对朝廷的忠诚和向往。

总的来说,“叩阍”和“帝阍”这两个词儿,虽然看起来挺高大上的,但其实它们都蕴含着古代百姓和文人墨客对公正、权力和忠诚的向往。就像咱们现在虽然生活在法治社会,但依然渴望着公平和正义一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