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记者|李毅达 发自贵州榕江
编辑|郭庄 责编|冯玲玲
领物资的路很难走,要穿过半条被垃圾和淤泥堆满的场坝西路,踩着被清理出来沾满黄泥的沙发、门框和柜子,还要时刻小心脚下的泥坑和钉子。
身高只有1米5的炒粉摊摊主吴芳这两天把这条路走熟了,能准确落脚在每一个结实的踏板上。她身上背着袋子,里面装着两瓶水。由于不愿油污弄脏家里剩下不多的袋子,她只能用两只手拿着盒饭,在布满障碍的道路上尽力保持平衡。
送物资的路也不好走,为了给抢险清淤车辆留出通道,“村超”小堡村队队长丁登标和一些人组织了一批三轮车车队。几十辆村民家用的三轮车,在后斗里装满了水、方便面,排着队从职中出发,浩浩荡荡跨过滨江大道,钻进路窄灾重的老城区。
吴芳在领取物资回家的路上
一周内,去而复返的洪水再次漫过榕江县,都柳江、平永河和寨蒿河在这里汇聚,这座因为“村超”而全国闻名的小城,两度被浊黄的洪水淹没。如今洪水虽然退去,很多人的家园依然被淤泥覆盖。
但洪灾过后的榕江,仍随处可以看见“村超”的元素,更有身穿不同颜色球衣、来自不同地方的“村超”队员。这些前锋、后卫、守门员、队长……都做起了志愿者,或是在搬运物资,或是在帮忙做饭,也有的在街上清淤。
随着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涌入和榕江人的团结一心,这场超越人们想象的洪灾开始慢慢褪去它的狰狞。
——1——
洪水灌进最大的商场
榕江县城被平永河和寨蒿河一分为二,北边是新城区,南边是老城区。这两次洪水几乎淹没了老城区的大部分,新城区的低洼地带也受灾严重。在县城,随处可见临街的商铺清理出的垃圾、杂物和淤泥。
常驰广场内的积水
常驰广场是榕江县最大的商场,开满了大大小小的餐饮店、服装店和超市,6月24日那天洪水灌进负一楼,并淹到了一楼商铺。6月29日,现场仍然一片狼藉,地上堆积着厚厚一层泥浆,救援人员仍在进行抽水清淤作业。
在广场门口,一个男装店的老板把衣服挂在人行道的栏杆上晾晒。他说这是自己从店里抢出来的,4个人洗了整整一天,洗干净了衣服上的黄泥巴,挂在这里。原本200多元一件的短袖,现在只卖30元,路过偶尔有人停步,询问购买。
有一对夫妻路过这里时,妻子给丈夫买了一件短袖和一条裤子。他们在附近开了一间早餐店,已经经营了十年,店早就成了家,衣服和生活用品都在店里。洪水来了,店里的设备和衣服全都被淹了,一件都没抢出来,只剩身上穿的这一件。
葛江店内的货物和家具沾满了泥污
葛江的损失更大,他在常驰广场负一楼开了3家服装店,店里受损严重,挂在衣架上的衣服被淤泥覆盖,分辨不出原本的颜色。
6月24日那场洪水快来的时候,葛江到了店里,想搬货出来,但是不到10分钟水就涨了起来,他来不及管货,只能自己先撤离。他说,洪水灌入商场时水位达到3米多高,服装店被完全淹没,因水压过大,店铺玻璃也破裂了。
“我们有3个店,铺货差不多150万元,基础装修加起来也是三四十万了。”葛江说,“现在配合一起把淤泥清出来,把这些尽快搞干净。”
散落街边淤泥中的玩具
——2——
上一次房子被淹还是1996年
吴芳没想到,水会来得这么猛。
6月24日早上,她和往常一样,和丈夫一起在离家约100米外的铺面上卖炒粉。早些时候,听人说要涨水,她还专门去江边看了一眼,水位离岸边还有十几级台阶,也就没当一回事。
吴芳一家5口住在场坝街一栋3层小楼里,两口子在榕江县城卖了十几年炒粉。这里是榕江县城地势最低洼的区域,紧挨着都柳江,雨季来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涨水,但水几乎都没有进过家门,上一次家里被水淹还是1996年,那时候她还没嫁到这里。
洪水在吴芳家里留下的印记
今年的两次洪水,都漫过了他们的楼。第一次洪水,淹没了二楼;第二次洪水只淹到了一楼,但之前做的清淤工作基本白费,甚至一台清出来摆在外面的洗衣机也被水流冲走。
洪水退去,他们的家里依然一片狼藉。没有水和电,地上满是泥水,墙壁几乎成了黄色。一些沾满了淤泥但洗后还能用的家具被零散地摆在一楼,二楼的卧室里堆着被洪水泡过的衣服。楼后的厕所已经被洪水冲垮,木架和杂物在地上堆得满满当当,需要一点点清理出去。
洪水来的时候,吴芳的女儿陈美在家里把一楼的东西往二楼搬——她们都觉得水顶多漫到一楼。但水来得很快,工作人员来通知撤离时,水还在她的小腿处。看到汹涌的水势,她有些慌了,忘记了拿收拾好的书包和行李,赶快逃出了家,等她走出来几分钟的工夫,水就漫到了街口。
吴芳家门前的路上堆满了杂物
陈美的哥哥在家里被困了两天。水已经灌满了二楼,他没法从3楼下去,手机也没有信号,联系不到人。他说,涨水的时候,自己有些害怕,但幸好房间里有吃的,后面水慢慢退去,也就渐渐放心了下来,直到6月26日早上,妈妈和舅舅砸烂了被水冲坏的大门,他才安全出来。
第一次涨水后的几天,吴芳和丈夫没地方住,就一直住在自己的面包车里,直到这辆泡了水的车被拖走。他们放心不下家里和铺面,想着赶快把淤泥和垃圾清理干净,把能用的东西都留下。
家里的空调、热水器、洗衣机等电器,还有零钱、衣服、家具基本都被水泡了,还有铺面上的3个冰箱,储备的肉和油,几乎都不能用了。
吴芳一家的房子是2024年新修的,当时花了60多万元,这几乎是他们一辈子的积蓄。他们已经没有更多的钱去重新装修。看着被淹没过两次的家,吴芳显得很无奈。
1987年,吴芳的公公就把家搬到了这里。即便洪水来临,他也舍不得离开,是救援人员硬生生搀着他走出这里。洪水期间,他的女儿把他接到家中。但在女儿家待了没两天,这名已经70多岁、腿脚也不利落的老人,硬生生走了3个小时,也要回来看一眼他的家。
洛阳神鹰救援队在榕江救援 图据受访者
——3——
“村超”球员成为志愿者
虽然洪水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但在榕江县城街头,总会不时看到身穿不同颜色球衣的球员——突如其来的洪水打断了“村超”的比赛节奏,来自不同地方的“村超”队员,很多做起了志愿者,或是在搬运物资,或是在帮忙做饭,还有的在街上清淤。
洪水退了之后没几天,“董球王”董永恒拉着爱心盒饭送到了“村超”球场附近,看到满是淤泥、惨不忍睹的球场,这名曾经拿到过“村超射手王”的明星球员心里很难过,但相比于伤感,他更想把饭及时送到需要的人手上。
“村超”小堡村队长丁登标前几天也特意去看了“村超”球场,他说,这个球场是所有“村超”球员最热爱的地方,看到它被洪水漫过后的样子,触目惊心。
在榕江随处可见的足球路墩
这座球场,是“村超”的象征,而“村超”,又是榕江的象征。洪灾过后的榕江,仍随处可以看见“村超”和足球的元素,比如洪水冲出路上散落的足球,比如已经蒙了一层泥的足球形状路墩,还有那个穿着7号球衣清淤的少年,都是这座小城的日常。这是一座被“村超”改变了的县城,不仅是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关注度,更是一种力量和精神的凝练。
在丁登标眼中,“村超”火起来之后,村里面的凝聚力更高了,村民会自发组织起来当啦啦队,做美食,然后到现场给球队加油。这种凝聚感是以前感受不到的。当灾难来临时,这种凝聚力被放大,蔓延到整个榕江。
这两天,丁登标和其他球员一起,组织起了一个三轮车大队,把捐献过来的物资发到有需要的地方,每天都有几十辆农用三轮车,一天也要跑好几趟,“拿‘村超’球队来说,我们在球场上虽然是对手,我们这几天去帮忙的村,也有曾经在球场上打败过我们的,但是场下我们会很团结的,越是到这种有灾害的时候,越团结。所以大家一说我们要组队去做救灾,大家都是一呼百应的。”
“三轮车大队”在转运物资
董永恒在6月25日就加入了老家忠诚镇的后勤保障队伍,每天开着车把盒饭送到需要的地方。作出要帮忙的决定时,他并没有在意自己“明星球员”的身份,他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榕江人,和那些同样在一起帮忙的年轻人、老年人一样,为家乡出点力,做点贡献。
洪水退去之后,董永恒第一次送物资进县城的时候,看到整个县城满目疮痍的样子和排着队领饭的受灾群众,他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他记忆中的榕江是特别漂亮的,灯火通明,特别有烟火气。
董永恒期待着,也渴望着,县城能早早重建完成,到时候再回到村超的赛场上,他觉得经历过灾难后的榕江,会再次焕发不一样的魅力。
(文内除梁绪伟、董永恒、丁登标外均为化名)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