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45年4月底,柏林快没了。
那时候的城市已经成了一片废墟,街上到处是残垣断壁,空气里混着硝烟和潮湿的泥土味。
苏联红军已经打到市中心,而在地堡深处,希特勒还在坚持着——也可以说,是在苟延残喘。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说他曾经讲过一句话:“我一生只害怕过一个人,佩服过两个人。”
乍一听,这句话挺有戏剧性,也符合人们对他最后时刻的想象。
可奇怪的是,无论怎么查,历史档案里都找不到这句话的正式记录。
希特勒生前口述的遗嘱、地堡里几位亲信的回忆录,甚至是当时在场的文书记录里,都没有提到过。
那这事儿怎么传出来的?又是怎么变得像“真事”一样被反复引用的?
说实话,很可能是后来的人加进去的。
战后的各种回忆、小说、电影,尤其是那些想还原“末日地堡”氛围的作品,为了增强戏剧效果,不少都掺杂了一些听起来“像希特勒会说的话”。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句话倒也不是完全站不住脚。
它虽然不是真实记录,但如果把希特勒当时的心理状态、所处的局势、他一贯的性格放在一块分析,确实能看出点端倪。
尤其是“害怕一个人”和“佩服两个人”这两个部分,背后都能找到相应的历史影子。
那时候的希特勒,已经快撑不住了。
地堡里一共不到50人,都是最亲近的秘书、侍从、卫兵,还有宣传部长戈培尔一家。
地堡本来是防空洞,阴暗、潮湿,温度常年不到15度,空气里混着柴油味和霉味。
希特勒白天睡觉,晚上工作,身体越来越差,手抖得厉害,走路都不稳,医生说他可能得了帕金森。
而更大的问题在于,他已经完全不相信任何人了。4月22日,听说苏联军队已经越过施普雷河,他当场发火,把桌子都拍裂了,说“所有人都背叛了我”。
两天后,他得知希姆莱私下跟西方盟军联系,彻底崩溃了。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拒绝离开柏林。
他说:“我不会离开这座城市,我要跟它共存亡。”这句话倒是真的,有不少人都记了下来。
那么,他到底怕谁?怕的不是子弹,不是死亡,而是一个人。
大概率是斯大林。
想想也是。
当年他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巴巴罗萨行动”,一心想把苏联从地球上抹掉。
结果苏军顶住了,还一路反攻回来,最后把战火烧到了柏林城下。
希特勒曾经说过,苏联是“劣等民族”,可事实狠狠打了他的脸。
斯大林的军队不只是打赢了战争,更是打碎了希特勒几十年来构建的种族优越神话。
从斯大林格勒开始,到库尔斯克、白俄罗斯、维斯瓦河,再到柏林,每一战都像是一记耳光,把德军的骄傲打得体无完肤。
当时地堡里的人都清楚,苏军离元首地堡只有几百米远。
炮弹炸塌了外面的墙,有些夜里能听到履带声。
希特勒知道,一旦被苏军俘虏,他的下场可能比墨索里尼还惨。
所以,他怕的不是斯大林这个人,而是斯大林所代表的那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一个他曾经瞧不起却打败了他的人。
至于佩服的人,倒是早有迹象。
第一个,是拿破仑。
这事儿很多人都知道。
希特勒年轻时在维也纳生活,一直把拿破仑当偶像。
他说拿破仑是“用意志改变世界的人”。
在他的书房里,有拿破仑的半身雕像,他也曾在巴黎的荣军院前驻足良久。1940年德军攻占巴黎后,他还特意下令保护拿破仑的陵墓。
不过他也清楚,拿破仑最后是怎么败的——败在俄罗斯。1812年冬天,拿破仑的军队冻死在莫斯科郊外。
他自己也说过:“我不会犯他犯过的错误。”结果呢,还是一模一样。
第二个,是腓特烈大帝。
这是普鲁士最重要的国王之一,也是希特勒最常挂在嘴边的历史人物。
据说他在地堡的墙上挂着腓特烈的画像,几乎每天都看。
他常常提起七年战争,说腓特烈在最糟糕的时候都没放弃,靠着意志力撑到了最后。
他也想学这一点。
可惜没等到“奇迹”。
那几天,他还在幻想反攻。
他让少年兵组织“人民冲锋队”,连十几岁的孩子都派上了前线。
他甚至还在地图上画反攻路线,命令已经不存在的师团发起“反包围”。
但这些命令,没人再理会了。
4月29日深夜,他和爱娃·布劳恩结婚。
第二天中午,两人关进了地堡的一间小房间。
几分钟后,传来一声闷响。
卫兵冲进去,看到希特勒倒在沙发上,太阳穴中弹,布劳恩则服毒身亡。
尸体被抬到外面的小花园里,用汽油焚毁。
那天的天气是阴天,风很大。
火烧得不彻底,后来苏联人赶到时,还是找到了残骸。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听到他说过什么话。
参考资料:
约阿希姆·费斯特,《希特勒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特劳德·荣格,《直到最后:希特勒秘书的回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阿尔伯特·施佩尔,《第三帝国内幕》,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
伊恩·克肖,《希特勒传:1889-1945》,中信出版社,2015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